鲁班精神就是炉火纯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去年的鲁班文化节,设立了“工匠精神讲堂”,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原副院长骆承烈和中国建筑业协会文化分会会长李里丁首讲。今年,东南大学旅游研究所所长喻学才带来第二讲《鲁班精神发微》。
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差异
关于鲁班的记载有很多,《礼记·檀弓下》中有一个小故事,同时也能看出当时鲁国的礼制非常强大。季康子的母亲去世,要办丧事,当时鲁国有资格主持这个丧事的人叫公输若,年纪比较小,但他是长房的儿子,所以他能够得到这个主持的权力。鲁班可能是他的堂兄弟,他比公输若大。鲁班就跟他讲,按照老办法很麻烦。你就采用我发明的这个机械,很省劲。公输若就准备接受。季康子的一个首辅叫公肩假,跳出来说,公输般你是怎么回事?你想拿你的发明在别人母亲的葬礼上做实验吗?我们鲁国关于安葬是很规矩的,怎么能把这些规矩丢在一边,用你的技巧。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来,在2500年前的鲁国,礼制的地位稳固,技术创新没有市场。
在鲁国,礼成为极重要的社会规范,上自诸侯,下至卿士大夫,皆须循礼而动,无论“国之大事”,还是往来小节,皆须依礼而行,否则便视为“不祥”。鲁人认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乐也有极重要的社会规范功能,是教化万民、协调秩序的有力工具。
在当时,鲁国保存完整的周礼和秉行周礼,成为诸侯国敬重鲁的一个重要原因。齐欲伐鲁,桓公征求仲孙湫的意见,仲答:“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亡\’。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周礼也成为鲁发挥国际影响,怀柔小国,进行外交斗争的重要工具。鲁的礼乐传统,造就了一些礼乐大师,如臧僖伯、臧哀伯、臧文仲、柳下惠、夏父展。
再看齐国文化的发展。春秋前期,约与臧文仲同时,齐国出现了管仲这位大政治家,其思想政策是姜太公思想的继承,又有宏大的气魄和广泛的创造。管仲一面继承传统的精华,一面大举创制立法,大手笔地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制定了宏伟的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制度,“定四民之居,使各安其业,制国鄙之制,参其国而伍其鄙;军政合一,寄军令于内政;尽地力、官山海、正盐策;尊王室、亲邻国、攘夷狄”。管仲的改革是既因且革,因就是“修旧法,择其善者而创用之”,革,就是革除弊政,创立新政。因革的依据,是民众的利益和意愿。“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逸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我为际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也,政之宝也”。可以说,管仲的为政思想是姜太公治国方针的发展。但管仲气魄恢宏的创制,又给春秋时期的齐国打上了深深的管仲印记。
齐国的霸主地位大大增强了齐国影响。齐桓公重用管仲,礼贤下士,管仲与“五杰”互相引荐,设庭燎以待士,设啧室之议“期月,四方之士相携而至”尊贤尚功的结果,齐国人才济济。管仲又倡义守信,尊王攘夷,对列国及四夷采取“轾币重礼”的外交政策,使齐文化呈现出开放的吸纳性的同时,也表现出强大的放射性。
总之,管仲卓越地继承了太公的建国方针,并予以创造性发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制度化,推而广之,行于全国。晏婴说:“昔吾先君桓公,变俗以政”,可见对齐文化、风俗都产生深远影响。此后,管仲思想成为齐国政治思想和学术的理论基础,齐学大厦就此建立起其宏伟的框架。
工匠精神是炉火纯青
作为工匠,要做好每一件工作,制造好每一件器物。从学徒时开始,就必须苦练基本功。
我们看民间传说故事,其中各地流传的鲁班教徒弟的故事,鲁班师傅最先总是让徒弟去干一些枯燥乏味而又累死累活的活,如开始一年就让学徒去伐木,一口气要伐倒九千九百九十九棵树之类。这当然是寓言式的写法,无非是告诉世人,要学就一门好手艺,必须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比如木工,你连树木的特性,如阳坡的树木有何特性,阴坡的树木有何特性,各种不同的树木有何个性都不认识,将来做木工活怎么选择材料?再说,你不练就吃得大苦耐得大劳的基本功,如何指望你将来负责重大工程建设?所谓鲁班教徒弟的故事,实际就是讲的培养匠人吃苦耐劳的基本品质的问题。
能吃大苦,能耐大劳,精诚抱一,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就一定会达到技进乎道的美妙境界。
《庄子》书中讲了好几个工匠的故事。一个是庖丁解牛,一个是轮扁语斤。
庖丁是梁恵王的御厨职工,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杀牛。有一次,梁恵王看他宰牛,看得入迷。因为庖丁杀牛时,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的,没有不合音律的。那把刀简直像变戏法一般,所到之处牛肉和牛骨都迎刃而解。梁恵王赞叹说,你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见到的不再是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仍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的,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你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梁恵王因为庖丁的一席话悟出了养生之道理。实际上,养生就是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轮扁是齐桓公时的宫廷木工,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即做车轮子斫轮。庄子书中记载了一个很好玩的故事,原文并不难懂,引用于下: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于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为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而君之读者, 古人之糟魄已夫。”
徐,是斧头砍下去的力度不大的意思;疾,是斧头砍下去节奏很快的意思;数,是规律的意思。这个寓言故事是说工匠长时间做一件事,最后必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其体会很难用嘴巴讲清楚与人分享。即使是自家的亲人也是这样,工匠必须是本行当的行家里手。但再高明的工匠也有见不到处,遇到问题时应虚心向高人请教,这也是重要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
北宋初年的钱塘人喻皓,是国家有名的巧匠,尤其长于木作,著有《木经》传世。喻皓在浙东为吴越王钱镠造的阿育王塔之前,“先作塔式以献”“每建一级,外设帷帟。但闻椎凿之声,凡一月而一级成。其有梁柱齪齬未安者,皓周旋视之,持槌撞击数十即皆劳整。自云此可七百年无倾动”。喻皓尽管技压群匠,倾动朝野。但他依然谦虚好学:“东都相国寺楼门,唐人所造。国初木工喻皓曰:他皆可能,唯不解卷檐尔。每至其下,仰而观焉。立极则坐,坐极则卧, 求其理而不得”。大相国寺难住了喻皓的这个卷檐和门内,难住了更多工匠的两个井亭,在宋代即已成为大相国寺十绝中的两绝。又有记载说,喻皓造开宝寺塔“料一十三层,郭忠恕所造小样末底一级折而计之,至上层余一尺五寸杀收不得。谓皓曰:宜审之。皓因数夕不寐,以尺较之,果如其言。黎明叩其门,长跪以谢”。喻皓设计建造开宝寺塔,计划建十三层。郭忠恕能以模型尺寸矫正喻皓建塔设计方案的错误,可见郭忠恕不仅善画,而且同样精于建筑设计。身为举国闻名的大匠,喻皓在发现自己的设计错误后,“黎明扣其门,长跪以谢”。这样虚怀若谷的精神,值得后世工匠学习。
优秀的工匠像军事指挥家一样,必须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具有广博的见识,而不能把自己局限在所做工作的程序化上重复。
宋太祖端拱二年,喻皓受命主持建成了开封城里最高的开宝寺塔这项伟大的工程。塔高360尺,八角13层。这座开宝寺塔耗资无数,建成后“金碧荧煌”,成为首都开封的标志性建筑。“塔初成,望之不正, 而势倾西北。有人怪而问之”,喻皓回答他们说,“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原来是喻皓仔细研究了开封等地的地形、地质、风向等环境因素后,有意倾斜的。因为这里地形平缓,土质比较疏松,又常年吹西北风。几十年上百年后,塔身会下沉,而凭借西北风就可自然矫正过来。欧阳修因此赞叹道:“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即使在今天,这种工匠精神也令我们称赞。由上述古代工匠故事不难看出,所谓工匠精神,说白了就是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精神,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忘我奉献、利国利民的精神。
新闻推荐
孔子博物馆传习所揭牌仪式暨“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在曲阜举行
□记者王德琬报道本报曲阜讯6月9日,在我国第十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