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鸟做朋友

沂蒙晚报 2018-06-02 00:00 大字

我的家乡是沂蒙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我家的屋后有一棵大椿树,三棵大榆树。每年春天,都有两种鸟儿在树上做窝。其中一种浑身乌黑的鸟儿,每天天不亮就叫,老人们都说,它的叫声是“打光腚儿”,意思是叫人们赶快起床。我那时想睡懒觉,因为它早早把我吵醒,心里很烦。自从进了城里,多少年听不到它的叫声了,想起来,很令人怀念。

这些年,在曲阜孔庙,在上海外滩,在郑州绿城广场,在济南山大校园,看到了人鸟共处其乐融融的生动画面,听到了人鸟同歌其声袅袅的优美旋律,令人赏心悦目,激动不已。

人类和鸟类,由相识到相知,逐步成为亲密的朋友。大雁飞行时排成大写的“人”字,似乎表达着对人的尊敬和信任。许多鸟类和人类很亲近,尤其是住在人类家中的家燕家雀。当“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时,那爱寻故居的家燕的喃喃细语和翩翩舞姿,给久别重逢的主人以无限的亲切和温馨。

鸟是大自然造就的最美丽的动物之一。它们大都羽毛艳丽,形体优美,舞姿潇洒,歌声悦耳。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盎然春意,那“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恢宏气势,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优雅画卷,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热烈场面,实在让人荡气回肠,赏心悦目。鸟的自然美和艺术美唤起了人类的灵感,使人类创造出诸如《孔雀东南飞》、《百鸟朝凤》、《和平鸽》、《天鹅湖》等经典不朽的文学艺术精品。

人们不仅用各种形式讴歌鸟,而且用鸟寓情寄志。中华民族远在石器时代就把鸟作为图腾崇拜,《诗经》中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述。用“关关雎鸠”比喻青年恋人的甜蜜交谈,用“比翼双飞”比喻志同道合的伴侣,用“精卫填海”比喻意志坚定,用“鹏程万里”比喻前途远大,把鸿雁当作传书的使者,把“乌鸦反哺”作为人类孝敬父母的楷模,把布谷鸟的叫声当作农耕的命令……

中华民族有爱鸟的优良传统。许多有识之士都爱鸟护鸟。郑板桥一生爱鸟,但他不主张笼中养鸟,而主张多种树。他在给堂弟郑墨的信中说,吾“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认为,把鸟关在笼中无疑是割裂了莺歌燕舞、鸟语花香这一和谐统一的亮丽画卷,他在《画眉鸟》诗中感叹道:“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现在,爱鸟护鸟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许多国家专门立法保护鸟类。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爱鸟护鸟的法律政策,建立了鸟类自然保护区。1992年,我国立法规定,每年的4月末至5月初为“全国爱鸟周”,各省市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自行确定“爱鸟周”的时间。

在此,让我们重温白居易的诗句:“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并以此文向鸟类朋友致以衷心祝愿!祝愿在新的季节里,有更多的鸟类生儿育女,健康成长,展翅翱翔,放声高唱。让我们这个世界水绿山青,五彩斑斓,莺歌燕舞,鸟语花香!

□胡本正

新闻推荐

之前绕道走,现在主动来,曲阜市息陬镇北元疃村变化大村委班子有本账,发展自然快

村民家承包的果园迎来丰收,笑容满面。本报记者姬生辉朱熔均通讯员梅花陈曙光“北元疃村位于...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