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脚下的一座文明村落
本报记者鲍童本报通讯员李骁
花开圣源,文明落地。在孔老夫子诞生地尼山,有这样一座小村落,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满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印记,又因揉进了浓厚的时代元素,彰显着现代文明。这里就是曲阜市尼山镇的圣源村。
一张四德榜弘扬正能量
“冯敬平一年给老人买四套衣服,每天都陪老人散步聊天!”“冯敬元每月给老人10斤面、2斤油,老冯你可真有福气。”在圣源村新设立的善行义举四德榜前,几个村民正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着上榜人物,看着榜上自家儿子的照片,冯克银老人脸上满是笑容。
“儿女孝不孝顺全看榜!”近年来,圣源村注重发挥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每半年评选、更新一次“四德榜”,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激励身边人的方式,形成人人向善的村风民风。“四德榜小到陪老人多长时间,大到见义勇为事迹等,都标得清清楚楚,现如今,村民们都争着比孝顺、做模范,生怕做得不好丢面子。”圣源村支部书记冯敬华说。
四德榜化“虚”为“实”,将看不见的道德标准变成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杠杠”,让人们从榜上知道什么是善,从而使社会主流道德观念占据人们的心灵空间,主导人们的行为方式。“尼山镇作为孔圣人的诞生地,始终以弘扬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推动乡村儒学工程,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进户、入脑入心,不断倡导文明新风。”尼山镇党委书记陈鹏说。
儒学大讲堂文明必修课
郭清是村里的儒学讲师,已经在圣源村“任教”四年了。每逢周末和农闲时节他都会来到这里,把自己备好的课程讲述给这里的村民听。这份特殊的“课程”把一些论语警句、孝贤事例与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结合起来,用平实的语言和事例为村民阐述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故事化、生活化的方式教导孝道和文明礼仪,让村民真正感受到儒家文化的精髓。
“我们都喜欢来这里听课,郭老师讲的孝顺老人、家庭和睦故事,就像我们平时聊天说话一样,一听就明白。”冯桂金是村里的妇联主任,她说,自从有了孔子学堂,谈家长里短的少了,家庭闹矛盾的少了,村里呈现出一派婆媳友好,邻里和睦的景象。
“老百姓是很质朴的,我们就用最简单的事例来传递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儒学文化真正走进老百姓的心里,”提起村民的变化郭清笑着说:“刚开始来上课时,村里会发点儿洗衣粉、卫生纸之类的小礼品来鼓励村民听课,现在不用了,村民们的积极性可高了,讲堂氛围也越来越好。”目前,尼山镇基本实现了乡村孔子学堂全覆盖,开讲400多场次。自觉遵守村规民约,讲道理、守规矩成了群众的行为准则。
面面文化墙润物细无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读书学习方法,不光要学习还得会思考。”村民小王指着墙上的论语告诉女儿。如今,每天带着孩子看墙画已成了小王生活的一部分。
圣源村以主街道为界,分为传统文化示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区域。两区内分别以“乐慈”“乐耕”“乐仁”“尚勤”“尚俭”“尚善”等主题打造了26个文化主题胡同,在两侧墙壁及胡同内绘制论语名句、诗词典故、价值观等内容的宣传画,形象地展示文化内涵。村子里还有几处以木质长廊为核心的休闲文化广场,长廊里刻有论语名句及简单注解。“亭子上面所刻画的论语原文下都有注解,很容易看明白,我们教起孩子来简单多了,”小王指着村头论语亭上的论语介绍到。
为多层次、全方位提升村民文化涵养,圣源村不仅设置了四德榜、论语墙绘,还建有孔子学堂、价值观长廊,以“传统文化就在我身边”的方式和厚实的儒学基底,结合村民们看得见、读得懂宣传方式,圣源村在村民身边建立起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载体。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涵育文明乡风,构筑起了一座乡风文明的新高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日,济宁曲阜机场从早晨7时50分开始临时关闭,一直到当日夜间,天气情况及跑道起降条件未有好转,当日济宁地区的15架次航班全部取消。降雪天气出现后,机场方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工作人员迅速...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