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孝亲敬老 爱满夕阳

济宁日报 2017-12-15 08:57 大字

本报记者刘建新通讯员马海滨摄影报道

曲阜,一座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孝德之城”。

2500多年前,孔子在这里留下了“大孝,德之本也”的名言,把孝提升为人的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准则。“百善孝为先”, 2500年后的今天,孝德已经成为曲阜打造“首善之区”的重要部分,并涌现了许许多多弘扬、践行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典型,曲阜市夕阳红老年公寓院长杨友玲就是其中的一位。

杨友玲是土生土长的曲阜人。在她13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为给父亲治病,家中外债高筑,46岁的母亲用柔弱的身体支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并坚持供杨友玲上完大学,直到杨友玲毕业后分配到国企上班,日子才渐渐有了好转。然而2000年秋天,母亲突发脑中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杨友玲每天奔波于单位、母亲和孩子中间,身心的疲惫可想而知。在照顾母亲的同时,杨友玲发现周围和母亲一样的老人很多,其儿女也和她一样无奈和辛苦,大家都在感叹,要是有个养老院就好了。可是寻遍整个曲阜城区,养老院寥寥无几,何不自己办个养老院,可想法一提出就遭到丈夫、家人以及亲朋好友的一致反对,侍候老人脏累不说,还有一定责任和风险。然而,父亲的过早离世,使她更能理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与痛心。

不能再等了, 说干就干。于是,杨友玲瞒着家人租下了三间房子,又借来3000元做启动资金。为了省钱,粉刷墙壁、垒灶台、贴瓷砖的重活儿,都是杨友玲自己动手来干,看着妻子手指磨得全是血泡。丈夫长叹一声,默默地接过她手中的工具干了起来。有了丈夫的支持,杨友玲更充满了信心。经过紧张辛苦的筹备,2002年8月,杨友玲的夕阳红老年公寓终于开张了!尽管当初想过办公寓不容易,可真的办了起来,杨友玲才知道,遇到的困难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基础设施的完善、服务人员的培训、入住老人的照顾,每一样都需要她亲自解决。为了更好地与老人沟通,杨友玲自学心理学并取得了国家二级咨询师资格。她还鼓励丈夫报考曲阜市中医药学校函授班,学习中医和护理知识。因为住的老人百分之八十瘫痪在床,褥疮是不可避免的棘手问题,为让老人人生的最后一程活的有质量、有尊严、少受罪,杨友玲细心观察褥疮的发生发展变化,利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褥疮早、中、晚期的护理及医治方法。除了烦杂的日常管理外,杨友玲只要有点空就陪老人聊天散步,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洗脸、洗头、喂饭等细小事情,老人们都把她当作自己的闺女,在她的努力和坚持下,入住的老人从开始的几位,一度增加到十几位二十几位。在杨友玲的精心呵护经营下,公寓逐步走上了平稳的发展轨道,到现在每年入住的老人均保持在70多人。十多年来,杨友玲和她的工作人员二十四小时陪护在老人们左右,在饮食上形成了一整套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老人食谱,真正做到了每日不同餐,每周一食谱!在摸索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标准,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

采访中,当问到和老年人相处有何感受时,杨友玲感慨地说:“百味杂陈” !面对痴呆老人的重复、健忘和反复无常,自己曾无奈过、心疼过;面对老年性精神障碍老人的打、砸、辱骂,曾哭泣过、委屈过。“可是冷静下来,面对眼前无助的老人,我时常想起自己的父母,他们满怀期待迎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倾其一生、辛苦劳作抚养我们长大成人,在他们年老体衰需要照料的时候,我们为何不能委屈一下自己,陪他们走好人生的最后一程呢?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造福我们的将来!”杨友玲感叹地说。其实老人们最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吃饱穿暖,而是精神的慰藉和人格的尊严!老人们特别容易满足,自己一句安慰鼓励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深情的拥抱都能让他们高兴上一天。

天道酬勤,近年来,老年公寓先后被评为曲阜市优秀社会组织,同时获得济宁市政府和省财政资助补贴。杨友玲个人也先后荣获曲阜市敬老楷模、孔子故里十佳孝星标兵、曲阜市最美家庭、全身心投入夕阳事业的曲阜人、三八红旗手标兵、济宁市发展养老事业突出贡献奖、孔孟之乡二十四孝星、济宁模范孝心家庭、齐鲁十大孝亲敬老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

有一种幸福叫付出,有一种幸福叫被需要。让所有的老人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让尊老,爱老,养老、助老的美好风尚在我们孔孟大地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杨友玲说,这是她的追求,也是她最大的梦想!

新闻推荐

推动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创新发展 崔曰臣讲话 李昌文致辞

本报曲阜12月13日讯(记者王粲)12月12日至13日,山东省部分市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座谈会在曲阜市召开。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崔曰臣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昌文致辞。崔曰臣在讲话中要求,要...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