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激流勇进谋跨越 转型发展正扬帆

蚌埠日报 2017-10-10 16:22 大字

作为淮河流域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城市,济宁和蚌埠两市转型升级起步早、起点高。如今,怎样在先行一步的基础上,再高人一招,寻求持续发展,值得探索深思——

图为运河特大桥。(济宁日报社供图)

一座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

一座是禹会诸侯之地、淮畔闪耀明珠,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

济宁和蚌埠,两城相隔七百余里,因为城市都流淌着淮河的血液,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历史的沉淀、区位的特殊、责任的重大、发展的桎梏,当南四湖的湖水拍打着济宁这座煤城沉重的身躯时,曾经负重爬坡的蚌埠老工业基地在淮水边也面临着发展之困。

转型!升级!这已经成了两座城市的共识。在过去的几年里,蚌埠与济宁都在努力寻求突破,尝试新的发展路径,蚌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济宁的信息产业在这几年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激流勇进谋跨越,转型发展正扬帆。这两年,随着五大发展理念的浩荡春风拂过,全国上下寻求转型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蚌埠与济宁怎样在先行一步的基础上,再高人一招?怎样在实现经济转型的同时,保护城市生态、提升中心城市能级?

记者带着这些疑问,专门到济宁寻求答案,探索蚌埠和济宁间转型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来前,知道这是一座煤城;来后,被这里的科技震撼——

转型,一座城市的印象从此改变

产业的转型,能够改变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印象。

在很多人的眼中,蚌埠是一座传统老工业城市,但近年来蚌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却令人印象深刻。由“老”到“新”的改变,正是转型催生出的美丽蜕变。

在蚌埠方兴光电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块普通玻璃镀上一层薄膜,通电后就会发生各种神奇“变身”——从一面透明的玻璃墙,连接投影仪,玻璃墙就变成了电视机。“‘变身\’的奥秘在于我们在玻璃中应用了自主研发的柔性薄膜技术。通过镀膜技术,液晶在电压作用下显示出各种影像。”该公司总经理助理任丹向记者介绍说。

创新,是蚌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一大秘诀。近年来,创新驱动,为蚌埠改变老工业城市印象、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随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成功升格和加速建设,蚌埠的国家级研发平台达到11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1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45%,先后攻克电子信息极薄玻璃基板、TD-LTE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太阳能电池用微铁高透过率玻璃成套技术及产业化开发等4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战略性新兴产业繁荣发展,蚌埠老工业城市的形象从此改变,高举创新大旗的活力蚌埠展现在人们眼前。

济宁,也是一座因为转型而“重生”的城市。

没到济宁之前,知道济宁是一座煤城。在传统印象中,拥有煤炭资源的城市想要转型,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虽然听说信息产业这几年在济宁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能否改变人们对资源型城市的固有印象,仍是一个问号。

怀揣疑问,一路求索。当印有蚌埠报业传媒集团“行走大淮河 探路新发展”字样的车辆刚刚进入济宁市,手机的WIFI信号突然强了起来。连上信号最强的公共WIFI“i-jining”,输入通过手机号反馈的密码,异地出游要消耗大量手机流量的烦恼迎刃而解。

到了济宁一询问才知道,作为全国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市、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济宁早就做到了公共场所WIFI信号全覆盖。

这是一座智慧的城市。今年1月,《济宁市智慧城市促进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在整个山东省就智慧城市方面首先立法。一年来,济宁不断拓展信息化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持续发展。在济宁,中兴智慧城市数据运营中心建成启用,山东省第一个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监控平台建成。

圣地智谷,是济宁正在打造的信息产业生态谷,这里创新产业集聚、信息企业云集,正谋划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库人才、智成文化、智理服务五个方面率先发力,力争走出一条具有济宁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当记者走进圣地智谷时,一座新世界的大门从此打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智慧城市产业园、软件开发、大数据产业、电光与光伏、物联网与北斗、智能终端与机器人……一切与最先进的信息产业相关行业,在这里都能看到身影;华为、微软、IBM等IT大鳄在这里“集群式”落户;戴上VR眼镜,仿佛身临其境;站在裸眼3D的曲屏前,历史的长河在眼前穿越。

是什么样的吸引力,能引来这么多行业翘楚?是什么样的产业政策,让这座城市完全蜕变,看不到煤炭的影响,却满眼是科技的前沿?

济宁市发改委主任贺永红说,近年来,济宁以惠普项目落地济宁为契机,确立以发展信息产业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坚持把招大引强、集群式发展作为加快膨胀信息产业的主要路径,以商招商、以产业链招商,并连续举办两届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和中国工业电商大会,连续两届组团参加杭州世界互联网大会和中国贵阳大数据高峰论坛,以举办活动扩大影响,以对接交流形成共识,信息产业如朝阳出海,迅猛发展。

目前,济宁市在建信息产业重点项目56个、总投资达357亿元,信息产业企业达到651家、新增163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82.7亿元。到2018年打造信息产业“千亿产业”的目标被正式提出。“煤城”不再是济宁在产业方面的唯一代号。

作为传统老工业城市,蚌埠将创新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强化“新兴产业引领、创新型企业主导、科技人才支撑和创新机制保障”,成功探出一条依靠产业创新激发经济新动能的发展新路径。

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济宁将开放作为产业集群的一把钥匙,通过展会、招商、论坛等,成功吸引了商业“大咖”,闯出了一条转型升级的康庄大道。

如果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留在当地,就是一场可贵的胜利———

人才,一座城市的发展因此兴盛

孔孟故里、礼仪之邦。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济宁人看来,一座城市的转型与发展,最离不开的就是人才的支撑。对于蚌埠来说,人才同样重要。

今年9月10日,蚌埠市职教园正式开园迎新。安徽省航运技校、蚌埠科技工程学校、蚌埠工艺美校、蚌埠商贸学校、蚌埠建设学校、蚌埠汽车工程学校等6所职业院校首批进驻,入园学生规模达7000人。

蚌埠市职教园的作用之一,就是为蚌埠市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因此在专业设置方面,园区职业院校专业不重复设置,紧扣蚌埠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对接蚌埠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打造专业群。

开园没过几天,安徽省“四送一服”双千工程赴蚌埠工作组就会同蚌埠市人社局,在蚌埠职教园召开公共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对接会。对接会上,蚌埠双环电子集团、安徽大富光电有限公司等120多家企业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有1000余人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

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实现创新发展,蚌埠拥有自己的特色,济宁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径。

在整合高校资源,吸引人才集聚,实现校企对接方面,济宁的做法既实在又新颖。

9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济宁采访的第一站就是济宁高新区大学城。与蚌埠的大学城不同,济宁的大学城在形式上更接近于园区,采用的是“一园多校、区校共建”的建设模式。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济宁学院、惠普人才实训中心4所院校、27个专业的4500名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

大学城的正对面就是当地即将在主板上市的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校园周边尽是惠普、甲骨文、IBM、小松、巴斯夫、台湾联电、华为等世界500强企业,甚至惠普集团还把人才培养基地建在了大学城园区内。学校被企业环绕,正是这所园区的特殊之处。“高新区大学城是建设科技新城、完善产学研基地功能、培养储备人才的重要工程,它的建设,目的就是让校企更好对接,让人才来到济宁就不想走、不用走。”园区负责人说,济宁高新区大学城实行的是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鼓励学生前两年或三年在各自院校完成相应基础理论教学,后两年或最后一年到大学城,根据高新区的主导产业,进行各自相关专业方向性、定点性教学。“学生在学校就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该负责人说。

走进大学园图书馆,迎面大厅内挂着的是“济宁市高新区‘月末周六人才市场\’大型公益性人才招聘会”的红色横幅。据介绍,每个月末的周六,济宁市都会有多家企业来到这里,面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招聘。去年1400多名毕业生中,有700名以上的学生留在了济宁,高校人才就地就业的达到了一半以上。

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做好校企对接,大学城根据每个学生的专业领域,建立了人才数据库,在高新区企业和园区共同建立了6个大学生实训基地,共建了药物研发、机械制造、金工、艺术等8个实验平台,同时建立了大学生创客空间、创客集市等。此外,还开设大学园“第三课堂”讲座,邀请入驻院校名师、高新区企业专家为各院校师生现场讲授本专业以外的专业课程,实现“教师互聘、专业互选”的办学理念。

创新发展,就是人才之争。蚌埠与济宁都在这场战争取得了可贵的胜利。

城中湖前有两公里的空地、绿化带修得比马路还宽———

生态,一座城市的格局由此打开

济宁的太白湖、蚌埠的龙子湖,都是面积较大的城中湖,且都在淮河流域。淮河流域的城市,对城市河湖有着天然的感情。近年来,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两地对河湖的保护和利用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沿着龙子湖行走,水面开阔、景色娟秀。这几年,蚌埠市着手开展龙子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规划建设工作,科学规划龙子湖周边区域功能,重点设计了南湖东岸南岸地块即龙子湖东南岸景观公园项目。

蚌埠经开区规划局负责人李娟说,按照规划,经开区将围绕龙子湖景区的建设和保护,构建城市湖泊型生态湿地,打造皖北湖泊自然湿地公园、蚌埠滨水旅游休闲场所、新城门户展示区域。

市水利局规划计划科负责人张兴礼带记者参观龙子湖区域水利建设时说,蚌埠市正在建设水系贯通工程,计划把天河、龙子湖、张公湖等水系全部打通,让城市在畅通的水系中活起来。

在蚌埠作为较大的市取得立法权后,《蚌埠龙子湖景区条例》最先出台。按照条例规定,龙子湖区域还将进一步通过退渔还湖、退耕还林、退耕还湿,构建海绵体系,增强龙子湖韧力,完善城市生态休闲功能体系,提升龙子湖生态品牌形象。

万亩水域,波光潋滟;半城山水,荷叶满塘。初秋正午,行走在济宁太白湖岸,微风习习,绿荫环绕。湖边的白帆形休息亭下,游人们面朝湖水,言笑晏晏。

南四湖是淮河流域第二大淡水湖,太白湖位于南四湖最北端,因而又名北湖。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把太白湖新区定位为未来济宁城市主中心,围绕产城融合、水城一体两大主攻方向,逐步实现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旅游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发展目标。

记者一行驱车沿着太白湖环绕一周,看到一路上草木茂盛、水鸟云集,一派生态自然的景象。“太白湖的建设开发,尽可能地保留了原生态,只在湖边开通了环湖道路、在一些水域间架上了桥梁,周围的人造景观并不多见。”太白湖景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在打造之初就明确了生态发展的思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湿地保护、水质净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让我们感到震撼的是,从太白湖景区正门出门后,近一两公里的范围内,没有任何居民和商业建筑,全部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地和连绵成片的林区。如果不是远处那些逐渐“长高”的楼房,很难想象这寸土寸金的城中湖畔,为绿树和草地的生长腾出了这么广阔的空间。

从太白湖出,走进市区,京杭大运河映入眼帘。作为运河之都,济宁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是“门前交易、门后停船”,这既反映了济宁商贸物流的便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世城市的规划布局。

本以为在历史因素的影响下,运河周边会杂乱不堪。但当真正看到时才发现,运河两边是极富层次感的绿化景观。陪着我们一起采访的济宁日报社领导王英峰说,近年来,围绕保护开发京杭大运河,济宁市开展了景观绿化工程,形成了堤内50米宽、堤外200米的景观绿化带。

景观带,这在济宁的城市建设中随处可见。在两天的采访中,记者看见,老城区的人民公园没有任何围挡,山体和绿树直接暴露马路一边,这让城市有了公园的感觉;新城区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都以宽阔的绿化带格挡,马路和商业住宅区距离很远,有的绿化带甚至比马路还要宽阔,达到三至四个车道的宽度。市民骑着共享单车在非机动车道上一边欣赏风景、一边赶着行程,高树下、绿荫旁,别有一番风味。

蚌埠近年来也高度关注城市绿化,千方百计为市民寻找更多的公共空间。今年,蚌埠市启动了胜利路等5条城区主干道绿化“增绿提质”工程,在各个小区周边的空地建设街头游园,在这种建设力度下,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城市生态不断好转。

转型之路上,城市的格局重新塑造,绿色的理念就是支撑。济宁与蚌埠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着城市发展的大格局大手笔。

新闻推荐

时庄街道组织青年党员开展系列活动

本报曲阜讯(通讯员孔勇张泰)近日,开发区(时庄街道)组织30岁以下年轻党员共30余人,到辖区重点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交流感想、提出建议,举行“喜迎十九大青年争先锋”座谈会,积极为区街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