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是朋友,是知己

南充日报 2017-10-01 01:38 大字

□冯雪峰

1983年, 我的堂兄从部队转业回来,因他在部队做团文书,喜欢舞文弄墨,回到农村后,他坚持新闻报道写作,时常给《南充日报》投新闻作品。当时只能邮寄作品,步行七八里路十分不方便。由于我在乡上读初中,离乡邮电所很近。所以,我经常代堂兄邮寄稿件,还时不时帮堂兄领回稿酬汇款单。 由此,《南充日报》引起了我的关注。

堂兄时常收到刊载有他新闻作品的《南充日报》样报,我就常常到堂兄家阅读 《南充日报》各版内容。虽然我现在不记得当时《南充日报》上的内容,但是北湖副刊上的散文诗、 散文等作品,我越读越喜欢,渐渐萌生了写作的冲动。不过,我不敢抬笔写,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堂兄,堂兄一再鼓励我说,坚持读书总有一天你会写出好的作品来。这个时候,我的心中滋生了一个文学梦,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文学情缘是因为《南充日报》而起的。

初中毕业,我选择了读高中, 几站能天天与《南充日报》见面了。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全国掀起文学热潮, 汪国真、席慕蓉、三毛、琼瑶等作家的作品进入中学生的日常生活。 我不知何故,对文学的热爱有种莫名的狂热,自己写的并不多,却在中学发起成立校史上首个中学生文学社,并任校文学社油印刊“启明星”主编。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远离故乡千里的山东曲阜工作,文学成了我心中隐隐的一个梦想。我只能是在有闲的时候,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南充日报》。

2009年年初, 我在外飘荡14年后,回到南充定居,虽然工作繁忙,但对文学依然念念不忘,我首先想到的是《南充日报》。 通过 《南充日报》, 我找到了离别十几年的文友;因为《南充日报》, 我又融入到南充文学这个大家庭,我的文学梦想再次被激发。回到南充近八年,我在《南充日报》发表散文等各类文章数十篇,《南充日报》让我的文学梦想得以延续,得以开花结果。

如今,我随时可以阅读《南充日报》,与《南充日报》的感情像醇美的陈酒。作为曾经的他乡游子来讲,我通过《南充日报》这个窗口,了解故乡一点一滴的发展与变化。作为归乡的孩子,《南充日报》更像一位朋友, 一位知己, 我可以用笔来倾诉,用文字去交流。

当霓虹尽去, 手抚一张《南充日报》,这不仅是一种阅读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故乡的历史与现状、发展与未来,让我牵挂让我欢喜。

新闻推荐

瓦莱丽:让每一个处于劣势的人拥有改变现状的平台

本报记者崔璐南非“FunDza扫盲信托”机构凭借其“发展壮大FunDzaFanz读者和作家群”项目荣获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扫盲奖,获奖代表瓦莱丽·南迪法·塔沙伯尼接受《文化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