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政德观
李敬学
《中庸》是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著作,在儒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中庸》不仅对儒学的一系列关键命题如命、性、教、道、五达道、三达德有深刻分析,还对人格修养、官员选拔、管理方法等问题有非常精到的论述。正如程颐所言,“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为一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当年鲁哀公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子曰:“文、 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子认为文王与武王推行的政治,都记录在简牍中。有明君贤臣在位,政教就能得以施行;反之,如果没有施政得力之人,这些政教就会被废弃。由此可知,治国理政的关键在于选人用人。那如何才能广揽人才呢?《中庸》讲“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想要取得人才必须先修好自身品德,修养自身品德在于遵循中庸之道,而准确把握中庸之道应以理解仁德为首。为人为政既需要心怀仁爱,又应当尊贤重能、用人合宜,这才是以德服人的领导智慧。重视人才、以德引才理念贯穿了整个中国政治发展历程,对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攻坚克难的改革任务,领导干部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以力行修身、以身作则树立威信,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识人选人、公正用人。
德位相称,素位而行。儒家认为,对于为政者来说,德行是做人做事根基,德位相配是理想的政治状态,如果能因德行获得位、禄、名和寿,那则是达到圣人境界。所以《中庸》讲:“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上天化育万物秉持顺材质以施用的规律,为政者在人才管理上也应做到量才使用,使其德位相匹配,各遂其性、各显其能。同时,中庸之道还要求做到身正心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安心处于平素位置,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妄想本分以外的名利,更不能铤而走险去牟取非分之利。如果真有因求之不得而困顿不解之时,则应“反求诸其身”,多从自身找原因而非简单归咎于他人。对于身处科层制管理体制中的党员干部来说,职务任命代表着对其德行和才能的认可,它是荣誉更是责任。因此,无论是自我修养还是管理他人,都要警惕“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训诫,牢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真正做到为政以德、正心修身、遵规守矩。
国有九经,去谗远色。“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即孔子为哀公讲治理国政的九条大纲:修身、尊贤、亲亲、敬重大臣、体恤群臣、慈爱庶民、招徕百工、怀柔远人,安抚诸侯。“九经”阐明了儒家修齐治平的主体对象、价值目标和基本措施,其中特别讲“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清心寡欲,整齐衣冠,不合礼节的事不敢妄动,以此修身。摒弃谗佞之言,远离美色,轻视财货而重视道德,以此来鼓励人们去做贤人。当然,践行“九经”还要求未雨绸缪,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即是需要在说话做事、修养德行上预设目标计划,做到有备无患、行事顺遂。从古至今,尊贤远佞、去谗远色一直是为政者克己修身的道德律令。今天,面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党员干部更应汲取“九经”智慧,以敬用贤才能人、摒弃谗佞美色的公正作风为事业发展凝聚智力支持。
孔子说“道不远人”,中庸之道就蕴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冯友兰先生自题堂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高明的境界离不开凡俗的生活,它就在凡俗的生活中展开并实现。《中庸》中的政德思想看似高深,却也早已春风化雨融入党员干部的纪律规范和作风要求中。修身做事、服务人民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践行中庸之德,鉴于“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未来,我们仍然需要立此诚心、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作者系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新闻推荐
一路花开一路歌 云端共赏英吉沙 济宁对口支援县英吉沙举办桃花节赏花游园会活动
本报记者李守臣四月英吉沙,桃花方欲然。4月6日上午,2022年英吉沙县第十一届“杏花节”“桃花节”春季云赏花游园会系列文旅...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