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各地《文化周末》作者讲述的缤纷大年
山东济宁张庆余:拉长的年集最热闹
进入腊月二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在济宁西部一带,有这样的歌谣:“三祭灶,四扫屋,五蒸馍馍六杀猪,七八呯啪,过一两天是年下”。是说腊月二十三要祭灶,二十四这天要打扫卫生;二十五蒸年馍,菜馅的、实团的、花糕等;二十六杀年猪,大多人家的猪肉吃不了,还要拉到集市上去卖。七八呯啪,一是说二十七八各家提前剁水饺馅、丸子馅的声响,二是说以前到了这几天,孩子们开始零散地燃放鞭炮。
年除夕之前的两三天里,是集中备年货的时间。过去的年集,比起平时的集市来,成的时间很长,天刚蒙蒙亮就开始,天快黑才散。
这是因为,买鸡鱼肉类年货,习惯先在集上“探价”,如果价高,就不慌,等到下午或者下一个集再买,重复赶集就把年集拉长了。
肉市上,头半天挤得水泄不通。那时许多人怕篮子被挤破,就擎起来走动,隔几个肉摊问一问价。蹓了一遍还没买成,就找个地方歇一会儿,再蹓第二遍、第三遍。蹓到价格松了,心里暗自庆幸没白蹓;而蹓了半天价格不降反升“后蹬”时,又后悔不已,只好等下个集再买。
年集被拉长的另一大原因是,年前的几天相对冬闲,男爷们即使用不着自己办年货,也喜欢到年集上逛逛。寒假里的孩子们,会缠着大人带自己或自己邀一些小伙伴到集上看热闹。媳妇、姑娘们赶年集也比平时更有理由,三五成群地买新衣服,兼买些其它物品。
长辈的一般不会阻拦年轻人逛年集,就连一些不大出门的老年人,也顶不住年集的诱惑。男性老人会到集上的饭摊,买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丸子汤喝喝,再买几斤有劲的旱烟叶,够吸半年的;女性老人要是去集上请一些香火,以备过年之用。这都让赶年集的人比平时集会多了几倍之多。
碰上哪个年集有唱大戏的、玩武术的、演杂技或魔术的,不打算赶闲集但好奇心强的人,也禁不住到集上看热闹。
到了除夕傍黑,各家男爷们上坟请祖,回来贴对联,女人在家包饺子,整个备年活动才算圆满。
山西运城王琦:春节把心连在一起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春节前后会出现十几亿人次的大迁移。春节,可以说是中国人最高的节日仪式了。也只有春节,回家是期待、执著,是团圆的喜悦。春节把一家人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北京朝阳谷传民:家有多远,梦有多长
一年的思念,长城一样长。尽管列车的鸣笛里,我已看到白发苍苍的爹娘,人生的追求却如此漫长。
渐行渐远,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地方了,回不到小时候那片芦苇塘,来年还是一年一年的牵挂。
天津武清李敬荣:吃粗粮的幸福生活
小时候一进腊月,就开始盼年了,吃白馒头,吃饺子,吃有肉的菜。
记忆中最清晰的是蒸馒头那天。已是晚上八九点钟了,我等得又累又困。母亲给我们每人一个白馒头,我大口吃着,又香又甜,开心极了!
现在人们也吃玉米面等粗粮,那是白馒头吃多了之后的一种调剂,是为了换口味,为了营养均衡,与以前吃玉米面完全是两回事。这样的幸福生活,真是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啊!
上海虹口孙宏彝:在埃大感受中国年味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有许多中国的留学生,每逢春节,他们都会隆重而热烈地举办联欢庆祝活动。那年年初三的下午,我也应邀前去参加。许多上了年纪的英国教授,还兴奋地带着儿孙一起来了。
在大楼旁的露天水泥场地上,举行了简短的开幕仪式。埃大副校长和埃克塞特市市长先后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讲,并亲切地向中国留学生们表示节日祝贺。市长身着节日盛装,胸前还挂着一枚勋章。仪式结束后,我提出与他合个影,他高兴地躬身搀我上台,亲热地搂着我并肩照相。
欢庆的锣鼓响起,大家翘首以待的舞龙、舞狮表演开始了。舞龙队主要由中外学生组成,演技不太专业,但外国友人仍很感兴趣。舞狮队是外面请来的,以福建华人为主,他们身段矫健,翻腾跳跃,把狮子模仿得惟妙惟肖,引来大家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好多人手拿相机,拍下来留念。
我在人群中看见副校长,上前邀他合影。他从口袋中取出一只可爱的毛绒熊猫挥挥,用中文对我说:“新年快乐!”紧握着我的手合影留念。
娱乐活动安排在室内,真可说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展示,犹如国内热闹的传统庙会,外国小孩在大厅里高兴得东奔西窜。
一些人围成一圈踢毽子,还有人套藤圈、剪纸、画京剧脸谱、学做饺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在挥毫免费写春联和“福”字;外国家长和小孩,兴趣盎然地在玩折纸和“线绷绷”游戏。
市内的“北京楼”等几家中餐馆的厨师们,现场制做各种中国风味点心和小吃。特别是在中国有“团团圆圆”含义的热汤圆,更受中外来宾们的青睐,大家排队争相购买品尝。
在另一个大厅,舞台上正在进行文艺表演。一个外国小伙子,穿着中国白绸大褂在表演太极功夫;一位腰肢柔软的女演员,在表演孔雀舞。节目中还有漂亮的中国古代服装表演。演员们的精彩演出,引来台下观众的喝彩。站在我身旁的一位意大利女生,兴奋地告诉我,中国过年真热闹,她第一次见识到这么多新奇的东西。
文艺演出到5点才结束,6点天黑时,室外草地上还有燃放烟花表演。
一连串五颜六色的烟花腾空绽放,室外的人群一阵阵欢呼赞叹。
埃大的春节联欢活动欢快、热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远在异国他乡的莘莘学子和海外华侨、华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是在春节,更是寄托着异域儿女浓浓的家国情怀、爱国思乡的幸福期盼和美好祝愿。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延续和传承千年的中国过年习俗,始终深深植根在每个海外赤子的心中。
重庆沙坪坝陈显涪:过年使腊月瑰丽无常
你红灯笼的目光,轻抚我心中的潮水;你满天星的彩霞,掀动我青春的乖戾;你鲜花般的城市,钟情我逐梦般的喧嚣;你火凤凰的鞭炮,震动着乡村的静寂。过年呀过年,你使腊月瑰丽无常。
江苏南京马晓炜:那年我的新衣是军装
我小时候没那么多新衣,但到了过年,父母会给儿女扯上几尺布,做两件新衣服。
二年级的时候,眼看过小年了,父亲还在用架车拉着母亲四处寻医问药。过了小年,母亲的病情略有好转,家里才张罗过年。父亲微笑着劝母亲,一家人平平安安,困难也是暂时的。他从箱底翻出叠得整整齐齐的旧军装,递给母亲说:“给老大改身像样的衣服吧,年后他要继续上学呢。”
母亲接过军装,抚摸了半天没说话。这套军装见证了父亲五年的军旅生涯,也是他和母亲结婚时穿的。我搀扶着母亲,走进了做裁缝的四婶家。四婶抖着军装一个劲地惋惜,说这么好的绿军装,可惜啦。她还是很认真地量了尺寸,拆下纽扣,再把军装全部剪开摊平,用粉笔划好线,细心裁剪。
大年初一,我一睁开眼就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服,跑到村前村后显摆,谁看了都说:“穿新衣服啦,这军装真好看。”我嘴上不说啥,只学着解放军的模样,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路,更为父亲而骄傲,也从小铁了心从军报国,初中一毕业就参军了。
湖南湘西杨梦圆:美食繁多最爱糍粑
年的脚步近了,我仿佛听到糍粑杵一锤锤砸在糯米上的声响,串起我的湘西土家年的记忆。
“天下最好吃的菜,到我屋头的菜园里,在灶屋里的坛子里”。湘西美食繁多,年节食物印象最深的是糍粑。
听母亲说,外公当年可是村里打糍粑的好手。打糍粑不易,却难不倒我的外公袁世甫。抗美援朝战场上,他立过三等功,胜利后转业回到家乡。
捏好的糍粑在桌板的挤压下,变成扁圆形。待它们冷却成型,收置在装满水的缸里。糍粑的制作过程已然结束了,但生活还在继续。
江西九江川流:儿时最有年味
儿时过年,平时冷清的街上渐渐变得熙熙攘攘,许多人涌进城买年货,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忙过年。
年夜饭是孩子们的期盼,看新娘也是。那时候结婚集中在过年,尤以初六、八、十最多。长长的送亲队伍,吹吹打打,新郎用自行车推着大红棉袄、大红头巾的新娘走在前头。
元宵节看电影是我们家对过年的总结。母亲早早地磨过米粉,把黑芝麻和白糖放在铁勺中锤成粉末,包出一桌汤圆,还把正月里的剩菜和在一起,炖出一钵内容模糊的汤。一家人热乎乎吃完去看电影,电影票要两毛钱一张,也只有元宵节,父母才会带我们去。《地道战》《列宁在十月》《英雄儿女》都是那些年看的,《智取华山》是最精彩的一场电影。
四川泸州罗学娅:干干净净过大年
很小的时候,就听外婆讲过一个故事。
有个可恶的邪神,老在玉帝面前说人间罪恶、肮脏。玉帝大怒,叫蜘蛛在肮脏人家的屋檐下张网做记号,令王灵官于除夕夜下界,见到有蜘蛛网的人家就满门抄斩。
灶神非常着急,忙通知各家各户,在腊月二十四到除夕夜之前,必须大扫尘,哪户不干净,灶神就不进屋。于是,人们清扫尘埃,掸去蛛网,家里家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除夕夜,王灵官来到人间,见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和和美美,根本找不到蜘蛛网,便如实禀告玉帝。玉帝后悔听信谗言,就严惩邪神,永拘天庭。从此,人们为消灾除害,每到腊月二十三送了灶神,就开始扫尘除埃,迎接新年。
不识字的外婆还编了口诀:“灶王爷上天,扫扬尘过年”。每过腊月二十四,她就像一个大将军,指挥着全家人扫灰除尘、擦拭洗浆。
福建泉州叶森岚:卖年货的吆喝声来了
闽南的四季并不分明,直到有一天,“红(春)联、红柑(橘)来买哎……”“来买橄榄、买梅仔脯哎……”卖年货的吆喝从窗外响起,才感觉年要到了。
办年货是腊月的头等大事,春联必不可少,父亲的春联曾是村里写得最好的。临近年兜,母亲到杂货铺置办米、面、油、糖、绿豆、香菇,准备炊糕做粿了。贡品除了发糕、甜粿,还有一样必不可少,那就是“龟仔糕”——红曲米和糯米一同泡软、磨粉、晾干,再加入白糖揉搓成小剂子,包上花生芝麻馅、绿豆馅,或者萝卜猪肉馅、香菇糯米馅,再用龟纹印模压出寿龟图,“龟”与“归”同音,寄寓着“荣归故里”“衣锦归乡”。
宗亲在年底轮流杀“福猪”,每户按人头分“福肉”。腊月二十四,把灶火点燃,一整块的肉、带鳞甲的鱼、蛋卷肉卷分类上蒸屉蒸熟,八仙桌在院子里支好,摆上糕、粿、各类炸食,红枣桂圆、贡糖等干货用小碟装好,红柑橘、青枣、苹果等“五果”洗净装盘,贡品就备好了。大年三十下午,贴好春联。晚上家家户户的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来,热腾腾的年夜饭等着我们。
湖北天门成峰:越行越浓的乡愁
几十年的光阴,一晃而过。仔细想想,儿时的年,就是放下羁绊,脱下扼头,换一身新衣,轻轻松松的恬静与放纵。
曾几何时,那些奢望都成了最平常。进了腊月,也无需熬麻糖,做麻叶子,打豆腐,备年货了。只是伴随着年的临近,日子里却又弥漫出了一种越行越浓的,思念更切的乡愁,倦鸟归巢的渴盼,家人相聚的安宁与祥和。
河南鹤壁魏霞:腊月清供,眼目增明
每每临近春节,古代文人雅士常在案几摆些珍瓷古尊、时令水果、奇石盆景,或采摘寓意吉祥的花卉插于花瓶,称为“清供”。汪曾祺在《岁朝清供》中说: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乡下母亲不懂文人雅士的“清供”,喜欢在腊月里水养些蒜苗,给陋室添些生动,也让来家里拜年的人“瞧景儿”。母亲找来高粱杆劈成纤细的篾子,拣一些肥硕的大蒜剥皮,把蒜瓣用篾子拦腰串成大大小小的“蒜圈”,大圈里套着小圈,放在盛满清水的蓝花白底的大瓷盘里。
不过三五日,蒜就发了芽,鹅柳淡烟的嫩黄,直挺挺的,看上去甚是喜人。再过几日,就是映阶碧草的翠绿了。
我学着母亲养蒜苗,还自创了胡萝卜头、白萝卜头、白菜疙瘩这些“俗物”的“清供”。整个腊月,一杯清水的给予,就回报我整个房间的绿意葱茏。清供它们,也是在清供生命,清中有味,清中有贵。
陕西铜川侯美玲:年味里庄重的仪式感
到了腊月,年味越来越浓,最重要的是请门神和灶王爷回家。
打一碗稠稠的浆糊,张贴敬德、秦琼画像和吉祥如意的春联。腊月二十三供奉灶王爷,清早一炷香,摆上果碟饭菜,充满了庄重的仪式感。
铁盘、竹箩堆满炸好的麻叶、丸子、红烧肉。五花肉抹了土蜂蜜,炸出来的肉块红扑扑、亮晶晶、颤巍巍,吃一口肥而不腻。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我家窑洞灯火通明。母亲手巧,鱼馒头年年有余,元宝馒头招财进宝,粘着种子的馒头五谷丰登,配上红枣、红豆、红枸杞,红红火火的喜气。最有趣的是一家人围起来做生肖馒头,揉面团、搓尾巴、捏耳朵、粘眼睛、压花纹、剪十字,妙趣横生,温馨四溢。
安徽蚌埠韩国光:春联是盛邀新年的请帖
虎年来临,市里将举办第一届书法春联展。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千年的传统风俗。
我家每年都自编自写春联,现在居住环境好了,住在新小区贴了春联,一贴就是一整年。过去有的老年人喜欢顺着街巷看春联,内容好的就用纸笔记下来。今年我们这个全国文明城市,赏春联有了好去处,春联展可以大饱眼福了。
辽宁沈阳李兴柏:年三十曾有过的敬畏
上世纪六十年代,过年很简单,但乡下的氛围还是很浓烈的。
除夕清晨,父母告诫说,白天和夜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12点前,水缸要把水挑满,还要抱足柴火。每人都把脏衣服换掉,没有新衣也要干干净净的,不让脏衣服存到大年初一。
下午1点之前,家家供奉族谱,黄绢上写着列祖列宗的名字。族谱挂在西墙中央,下面的大箱子盖摆上5碗菜。
上供之后,不能向外扫地、泼水、倒垃圾,怕财神从扫帚里跑掉,或是从水里逃走。不能动剪子、针线,否则会断绝财路仕途。不能大声说话、打骂人、教训孩子。因为这一刻,是来年的运道。
下午两点,伴着鞭炮声,团圆饭登场了,菜一般是12个,象征月月发财,四季平安。很多人家灯笼杆子上的灯笼点亮了,空气弥漫着火药的幽香。
晚上,全家老小包饺子,寓意吉祥、喜庆、幸福、长寿。酸菜馅算财,白菜馅百财,寓意来年财源滚滚。煮饺子不能上下左右乱搅动,要顺着方向贴边推,取“圈福”之意。
包完饺子,父亲抱来一捆芝麻秆,铺在地上打开,全家人尽情地踩,踩得越碎、声音越响越好,这仪式名曰“踩岁(碎)”。
全家老小还要把脚洗净,干净接神,更要换上新袜子穿,意为“踩小人”。
差10分12点,父亲把饭桌拿到院子里,摆上供品和白酒、筷子,向天祈福:“诸神保佑,岁岁平安”。
父亲先点燃二踢脚,大挂鞭搭在铁线洗衣绳子上点着,火盆里的木材也被点燃,这叫笼旺火。
这时的屋门、房门都敞开着,迎接“财神”“喜神”“贵神”,把瘟神赶跑。母亲手拿着新笤帚,从门外跨门槛向屋里扫,然后向里屋扫,这叫向屋里扫财。
母亲站在院里,“来来来”唤猪表示来年长的快,“咕咕咕”叫母鸡示意多下蛋,公鸡快快长。“接神”要上别人家苞米秆子垛,或高粱秆子垛内抽出两三根,拿回放进屋里,意为取回“金棍”。
接完神,要给父母拜年。男子嗑头,女子鞠躬。母亲会给绿色的两毛钱。
鞭炮一响,母亲开始烧水煮饺子。这时不能说“下”饺子,而说煮饺子,因为“下”象征人落水,不吉利。
吃饺子蘸蒜泥可讨口彩,新的一年能掐会算;还要啃猪蹄,所谓有“抓挠”“抓财”,往回赚钱的意思。
乡下人叫守岁,年长者“辞旧岁”,有珍惜光阴之意;对年轻人来说,有为父母益寿延年的含义。要彻夜灯明火旺,寄托来年红火之意。
吉林通化山泉:又到除夕话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虎年除夕就要到了,又是阖家团圆、吃年夜饭、观看春晚、祝福美好、辞旧迎新的守岁时刻。
守岁曾是一种传说,一种民俗;守岁是一种追忆,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味,对人生行囊的盘点。
守岁是一种文化,热烈而庄严,通俗而神圣。守岁是一种传承,年是一天连着一天积攒的。
守岁是一种憧憬,旧岁可守,新年可待,这是人生很平常也很奢侈的幸福。
西藏昌都罗裳:我看到美好的一年
一场雪是新年的礼花,漫天的灿烂,把无边的夜色照亮。风还在奔跑,越过万水千山,接回春天的第一朵花。洞悉时光秘密的树,静静伫立,生怕惊动身体里埋头赶路的新绿。
四面八方的祝福,次第叩响手机,仿佛一只只鸽子,飞进我心。这温暖,像阳光涌入窗口,像春风拂动河流,让我看到了美好的一年。
浙江台州徐成龙:正月十五闹花灯
正月十五晚上,家乡的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小伙伴高兴得不得了,三五成群,炫耀自家的灯笼。烟花腾空而起,姹紫嫣红,小伙伴拍手叫好,整个村子里的热闹直至夜深,孩子们在千呼万唤中才很不情愿地回家。
黑龙江鹤岗周脉明:粉妆玉砌的冰灯
无论车水马龙喧嚣的城镇,还是白雪皑皑静谧的乡村,家家户户门前的空地,街道两旁,公园广场等地方,春节前夕那一排排、一座座的粉妆玉砌的冰灯,就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到了夜晚,华灯齐放,冰灯霓虹闪烁,美轮美奂。
云南昭通刘金富:我在乡恋中温馨地沉醉
从踏出家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把一年的相思,用农历切成三百六十粒,贮存在奔走的行囊中。然后晶莹剔透地一粒粒取出,在异乡的每个昼夜细细品味、咀嚼,每一份都是那样的甘甜、酣醇,无数次,让我在澎湃的乡恋中温馨地沉醉。
广东深圳唐吉虎:过年还是乡下好
相较于在城市过春节,我觉得乡下的年味更重。腊八就进入了过年状态,杀年猪、打糍粑、送灶王、杀年鸡、办年货……整个村子喜气洋洋。
“二十一,别着急;二十二,下城切(去)——办年货;二十三,办新衫;二十四,贴对纸(贴对联);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吃饱肉;二十七,杀线鸡(阉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样样有;年三十,莫开口”。这话说了年前的安排,到了年三十,没有收到的账,也不要去要账了,也要让人过一个安心年。
“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初一早上,儿孙辈要给父母爷爷奶奶拜年。正月初二最热闹,要携着家小去岳父母家拜年。
到了初三、初四,孩子们去给姑姑姑父拜年,初五初六才慢慢停息下来。
城市里串门拜年的并不多,真有拜年,也是到酒店安排一顿饭吃,缺少了亲情互动的情感沟通。年,还是乡下的好!!
贵州黔西南李登祥:不回家过年的时候
那年临近春节,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和女儿问我什么时候放假。问这话的还有我的父亲、岳父岳母、兄弟姐妹。但事先听说,过年的当天我要值班。
我打电话回去,庆幸妻子已把老家的父亲接来了,还说会好好的陪他过年。我泪流满面,遥望着我不能陪伴的年,愿幸福、快乐。
广西梧州汪爱贤:最难忘的年味是年粽
母亲包的年粽,是我最难忘的年味。每年除夕的年粽,馅料除了绿豆,还有精选的五花肉。加入花生油、盐、味精、麻油、五香粉、酱油、糖,酒、醋。
年粽有大、中、小几种,煮熟的一斤或二斤重的居多,适合早餐;而五斤重的,通常有客人来拜年才吃;十斤重的只包两只,一只供母亲回娘家拜年,另一只则等到家里来了好多拜年的客人,拿出来作款待。
海南海口王雪婷:最忆过年吃“茄腿”
小时的过年,吃鸡腿最吸引小孩子。我的家乡万宁市万城镇,除夕杀鸡有鸡腿吃,但初一的年俗是吃斋。
初一那天,正室八仙桌上“搬岁”吃斋饭的菜上来了:第一盘芹菜,第二盘茄子,第三盘“六姜”,第四盘豆腐,第五盘,绿豆芽。
父亲将一个茄子,从三分之二处弄断,然后从茄子蒂头的长枝拿起来,对我说,这是个“茄腿”,蘸点酱料,特别好吃。
宁夏固原王小慧:那时的温馨在慢生活里
逢年过节,亲戚踏着风雪大老远赶来。爸爸拿出好茶叶、糖、桂圆、花生、红枣、枸杞、葡萄干、核桃,妈妈端上炸好的麻花。大家喝着,吃着,说着,笑着,不在乎光阴的流转,只是慢慢地,品茶,品人生。现在想来,那时的温馨,就在那慢里。
甘肃兰州人邻:想吃什么菜都那么简单
大概八九岁吧,已经学着买菜了。那时候没有反季节,菜的种类不多,胡萝卜、红萝卜、水萝卜、小油菜、白菜、西红柿、莲花菜、菜花、韭苔、韭菜、蒜薹、洋葱、茄子、洋芋,不过是这几样。
奢侈点的是韭黄,那得快过年的时候,现在想吃什么菜,都变得那么简单。
内蒙古鄂尔多斯刘明玺:行走在石拉乌素
雪从天边滑过手掌,舞动着枯萎的苍茫;风绽开珍藏的秘密,是轮回依旧的颜色;阳光洒满一地金黄,谁的寂寞是一块演活回忆的荧屏,醒时的银波在碧江上流淌。
新疆伊犁宋伯航:我站在去往春天的门槛
再有几天,冬在六九匆匆一转身,就到了料峭的早春。无垠的原野,依然覆盖温暖的雪被。春光乍泄的田间,唤起醒来的麦苗,悄无声息地走出雪的梦乡,一抹翠绿舒展纤细身腰,迎着二月第一缕春风,惊奇地向世界张望。
①我爱你,中国!毛毛摄影
②芳香的饺子,浓浓的年味苗青摄影
③雪乡里温暖的家粤梅摄影
④碧水蓝天青海湖畔李海波摄影
⑤璀璨之夜的香江灯影伍振摄影
⑥团团圆圆中国年心飞扬摄影
新闻推荐
问题诉求,按时办结截至2021年12月底,共收集攀登企业问题诉求1162项,解决928项。项目支撑,释放潜能产业专班和驻企干部梳理402...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