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姐姐”丁继玲:将心比心 敬业调解化纠纷

济宁晚报 2022-01-12 07:48 大字

通讯员 汲广艳

“三十多年的从业经历,耳闻目睹了太多的医疗纠纷,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给医务工作者带来的困扰,留下的记忆刻骨铭心。如果退休后能为医疗纠纷调解做点什么,也就无愧于组织对自己多年的培养。”在济宁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调解员,她叫丁继玲。2011年,55岁的丁继玲从原来工作的医院退休。但她退而不休,前脚刚离开医院,转身就来到济宁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为一名专门处理医疗纠纷的人民调解员。

丁继玲说到做到,十年来,她亲自调解的纠纷有800多起,件件有始有终,患者得到了应有的补偿,医疗机构省去了很多的麻烦。回想这些年的调解经历,丁继玲有一份“独家秘笈”。

医疗纠纷对医院来说司空见惯,但从患者的角度看,任何医疗事故都是晴天霹雳。所有参与调解的患者和家属,一开始都往往情绪激化,过激的情绪严重影响了调解工作的进行,有时甚至会使调解不欢而散。多年从事护理和管理工作的丁继玲发现这个问题后,没有畏缩,没有抱怨。她首先从调整自己的心态入手,抛开医务工作者的身份,从患者的角度审视纠纷发生的全过程,把患者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调解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人的情绪稳定了,调解就成功了一半。明白了这个道理,干什么工作都认真的丁继玲开始寻找平息患者情绪的诀窍。激动的情绪就像汹涌的洪水,“堵”可能造成矛盾激化,“疏”也许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于是在医疗纠纷调处大厅,经常出现这样的一幕:激动的患者或家属以高分贝的音量滔滔不绝,坐在对面的丁继玲就像一个和蔼的“知心姐姐”认真倾听对方的抱怨,不讲完,绝不打断。讲完了,冷静了,这时候,主角变成了丁继玲。

在具体的调解工作中,她根据专家评定的意见,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把事故发生的缘由和各方责任的认定情况,用患者容易理解的语言介绍清楚,便于患者接受。很多时候调解结束,丁继玲的工作并没有结束。有一位三胞胎的妈妈因肺部感染误诊死亡,调解结束后得到一笔赔偿,就在患者丈夫签字即将离开时,丁继玲说:“不要把钱吃干花净,三个孩子还小,以后要上学、成家。”丁继玲的话还没说完,患者丈夫已泪流满面。凭借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她很快便赢得患者的信任。

丁继玲常说,调解可以没有公权力,但不能没有公信力。在公平、公正、依法的原则下,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是她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牵手医患、共建和谐的目的。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新闻推荐

经济指标大幅提升 济宁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本报济宁讯(记者王粲)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与三年前相比均翻了...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