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区张寨村打造“1+X”乡村治理模式 15个自治组织实现村里事村民管

农村大众报 2021-11-19 14:44 大字

11月14日,济宁市任城区唐口街道张寨村柳编厂,村民运杞柳的三轮车排起队。“周边村的都来干这个活,我今天割了千把斤,一斤八分钱,这就是一百块钱。”70岁的蔡庄村村民秦校堂说。

管理这个村的杞柳种植的是村里的集体经济合作社、15个村民自治组织之一。

张寨村离城区40多里路,是任城区最偏远的村庄。从落后村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张寨村得益于“1+X”乡村治理模式。

党员“记分亮化”

1986年,21岁的张存先从部队复员回村干了7年党支部书记。1993年起,去一家外企任高管。2015年张存先回村探亲时,村里的几位老党员找到他:“咱村在镇上不是倒数第一也是后三名,孩子们也都长大了,你得回来带着发展。”

“我心里有愧疚。当时干了七年村支书走的,那时村庄也是红火的。后来因为各方面原因成了没人管、没人问的状态,我觉得对不起当时选咱的村民。”张存先说。

那几年的张寨村,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两委”班子更换频繁,村民连年上访不断,村集体欠债38万元,历史遗留问题多。那一年的张存先,年薪已经有40多万元。在老党员找了好几趟之后,张存先回村了,全票当选村支书。

张存先回村后,首先从抓组织建设入手。为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张寨村实行党员“记分亮化”管理制度。“对正常参加组织活动、发挥积极作用的党员记‘正分’,对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发挥作用的党员记‘负分’。”得分事小,面子为大,这个办法无形中增强了全村党员的荣誉感。此外,村党支部根据党员特长和村庄发展需要,为党员“设岗定责”,共设置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结对帮扶、安全生产等15个岗位。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带头认领。

流转土地全村种杞柳

2016年,张存先外出考察,了解到杞柳种植项目适合张寨村。村“两委”组织召开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由村“两委”成员和党员代表先行流转60亩土地进行试种,认定每亩收益达到1000多元。

2018年,张存先决定流转全村1689亩土地种植杞柳。村党支部领办成立济宁嘉运农业种植合作社,组织村民以1500元每股的现金形式入股,走集体化的路子,收入10%归集体用于发展产业,90%归全体股民按股分红。

“我们全部是现金入股,考虑到村民的情况,还没种的时候就先把流转费发给了村民。”张存先说,大伙儿一块凑钱,可比起预算,还差不少钱。村里全体党员背着张存先开会筹钱,然后拿着卖稻子的30多万元找到张存先:“老少爷们知道你干事缺钱,这钱你拿着,挣了就给我们,赔了就算了。”

张存先一下哭了出来,拿着这笔钱,给大伙深深鞠了一躬。

张寨村杞柳种植到今年已经是第三个年头。“前两年产量低没分红,今年一亩地产量6000斤左右,光柳条卖到外边一斤就是一块钱。”张存先说,“合作社一共1197股,预计今年每股分红1000多元。今年柳编加工厂正式开业,以后效益肯定更高。”

“1+X”乡村治理模式

村里成立了一个由老书记、老村主任和老委员们组成的老干部协会。在流转全村土地的时候,张存先征求过老村干部们的意见,才有了底气。“老百姓的事老百姓做,全指望‘两委’把村子搞好不容易,得靠群众。”张存先说,张寨村打造了“1+X”乡村治理模式。“1”是指强化党建引领,建强村党支部战斗堡垒;“X”是指根据村庄发展实际需要,发动村民成立若干个村民自治组织。

“我们村现在有老干部协会、集体经济合作社、乡风文明理事会、教育协会、矛盾调解委员会等15个各具特色的村民组织。”张存先说,“这些组织都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村民、家族族长、退休教师等组成,参与的党员群众达300多人。”

比如教育协会,是由村内退休教师组成,负责每年的“书香文明家庭”评比,对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家庭挂“书香文明家庭星级”光荣牌。设立张寨精英助学基金,在全村形成了年轻人“爱学好学”的风气。目前,张寨村共培养出博士后4人,博士7人,硕士16人及本科生58人,“书香张寨”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针对村内环境卫生,成立了环境卫生监督小组,由村民组成,监督干部。“我们村的卫生是干部包大街,党员包胡同,哪条街上卫生不好没打扫干净,监督小组会直接找到负责的党员、村干部。如果卫生需要大扫除,村里再组织义务劳动打扫一次。”张存先说。

每年元旦,村里都会召开座谈会,40人组成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回村齐聚一堂。“由村干部述职,向大家介绍一年来村里的发展情况和明年的发展计划,征求意见。”张存先说。

农村大众报记者戎宁

通讯员范培倩周广慧

新闻推荐

冬季安全不打折扣!任城区这俩街道走街入户用心宣传 严防一氧化碳中毒 工作人员向市民发放《防范一氧化碳中毒明白纸》

本报记者万德龙眼下已正式进入采暖季,又到了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季节。近年来,济宁市持续加大宣传走访力度,严格落实防范一氧...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