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入朱红印 汨汨济水情 阜桥 戴文 篆刻
济安桥李智野篆刻
小闸口 李昊篆刻
大闸口 何连海篆刻
本报记者 王艳茹
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众多桥闸的建设和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济宁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且使街道布局、建筑风格乃至命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济宁的地名,有的以管理运河的官署机关命名,有的以店铺、厂房等行业市场得名,有的以桥梁、涵闸、码头、河埠相称,有的以名人胜迹定名。尤其是以桥梁涵闸命名的这类地名,更是留下了运河印记,在地名文化中独树一帜。
运河古道桥梁的辉煌往事
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济宁市民政局地名办原主任、《印证济宁》地名主撰稿张培安告诉记者,以济宁市城区来说,城西有京杭运河穿越,东有洸府河迂回,南有烟波浩淼的太白湖,形成二河抱城、一湖拥簇的水系格局,而济宁城内又有古运河、越河、府河、洸河穿越交织形成三横二竖加一环的城市水系网络,堪称灵源无穷的风水宝地。有水便有桥,济宁城内桥梁涵闸密集众多,是江北同类城市桥梁最多的城市之一。
济宁的桥可谓姿态纷呈,有的造型雄伟,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巧夺天工,有的浑然天成,有的弯如弓月,有的势若彩虹。略具气势和古风的当属太和桥、夏桥、大石桥,这几座桥梁由于岁月历史的冲刷和洗涤,虽然衰落了,但古风犹存,其建筑艺术质朴、和谐、亲切、自然。较之现代建筑材料构建的桥,仍不失其历史文化价值。
“与济宁人民关系密切、车流量最大的是跨越运河上的老洋桥(曾名建设桥)、来鹤桥、柳巷口桥、解放桥、清平桥、南门桥、草桥、济安桥、济阳桥。1938年,老洋桥遭战争之患,现在的老洋桥是解放后建造的,一度称建设桥,后来人们还是约定俗成称为老洋桥。”提起济宁的桥,张培安可谓如数家珍。
在大运河畅通年代,小闸口、大闸口、南门桥作为运河的古道口都有过辉煌时期,南往北来的船只吟唱着运河的风华。元代诗人曾有诗赞运河两岸的繁华:“任城南畔长堤边,桥压大水如奔湍。闸官聚水不得过,千艘衔尾拖双纤。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氍碧碗堆成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张培安向记者讲述了小闸口、大闸口的历史变迁:“解放桥、清平桥(曾名胜利桥)的前身是济宁百姓有口皆碑的小闸口、大闸口,原址分别在解放桥迤北(今竹竿巷南首),清平桥迤西(永丰巷北首)。大闸口过去是个热闹景,1321年称会源闸(元朝大运河在这里分水济运)、1588年称天井闸(据说建闸时这里挖出古井),天井闸1972年拆除后,东移兴建现桥,称胜利桥。2002年清平巷扩建,因此地有顺河东大寺,取‘清直平安’之意命名为清平桥。”
小闸口、大闸口、草桥口是市城区古运河上的三大古闸,又称济州下闸、济州中闸、济州上闸,用于调节运河水量,保证航船的畅通。越河上也有三道古闸,名上新闸、下新闸、中新闸,中新闸桥保留下来,由此命名了中新闸北路、中新闸南路。南门桥原为一石一木的两孔桥,1962年改造为钢筋水泥桥。南门桥旧称飞虹桥,因在州城南门外,俗称南门桥。近年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济宁城区古运河上逐步建立了来鹤桥、清真寺悬索桥、玉带桥、玉堂廊桥,这些桥不仅美化了古老的运河,还提升了济宁的文化底蕴。
寓意丰富的桥名流传至今
济宁的桥名,有的来源于有形的桥梁,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了方便而被记住,有的从神话传说中演变而来,引发人们美好想象而被沿袭下来。
“有些虽然消失了,但名称还在。如东门里的汉石桥、竹竿巷附近的南汉石桥,据说这些桥都埋在地下了。这两座桥原称旱石桥,后来都讹为汉石桥,也就是济宁百姓常说的‘过桥不见桥’。众所周知的阜桥、兴隆桥和红桥原是架设在府河支流上的桥梁,现都作为地名保留下来了。”张培安向记者详细描述了流传在故事里的桥。一个好的桥名具有景点吸引作用,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如太和桥、阜桥、济安桥等。太和桥是由太和宫派生的名称,太和宫即人们俗称的枣店阁,内祀道教大神真武大帝,因真武在太和山(今名武当山)修炼成仙,故将奉祀真武大帝的宫观叫太和宫。阜桥又叫安阜桥,取民安物阜之义,简称阜桥。虽然阜桥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它在人们心里扎下了根。尽管一些商场走马灯似地轮回变换,阜桥口、阜桥商场时至今日仍被人称之。济安桥以济安门而得名,过去济宁有“济安台”,是明代在旧城土圩上建造的炮台,此炮台具有护卫济宁安全的作用,故取名“济安台”。另外,像马驿桥、济阳桥、龙吟桥等名称,文化内涵丰富,营造出济宁城浓郁的文化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
修桥补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崇尚慈善之举。过去,有许多高门大户热衷于公益事业,比如夏桥(又称夏兴桥)和吴泰闸,都曾是个人出资建造的,并且用他们的名字作了桥名,以示人们对他们的尊崇和纪念。“其实不只是桥,就连济宁的铁塔,早先也曾是个人捐资兴建的。”张培安说。
俗话说:“桥归桥,路归路”,其实桥与路相互连接,桥通着路,路通着桥。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东扩西跨南连北延,构筑了许多气势宏伟的公路型桥梁,顺河门高架桥、运河之都特大桥、凯赛大桥、南二环太白湖联通桥,这些有形的桥搭建了城市的交通体系。事实上,铁水联运港口的建立、智慧城市的创建、跨湖高速的建成、鲁南高铁的开通等,已然成为济宁与外界沟通的无形桥梁。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讯(记者李允通讯员刘镇)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努力营造健康向上、五育并举的校园氛围,连日来,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启动“...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