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守护一方安全 济宁市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孙逊
近年来,济宁市不断健全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体制,着力加强干部队伍、物资装备和科技信息化建设,持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严密防范化解安全风险,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安全保障。
持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坚持“科学、实用、易操作”原则,紧抓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建设,修订完善“总体、专项、部门”三类,“市、县、乡、企”四级突发事件应急综合预案164个,专项预案475个,部门预案860个,形成了以市级总体预案为总纲,各级各部门预案为主干,企业专项预案为分支的应急预案体系。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先后成立矿山、钻探、危化品、防汛抗旱等4支省级专业救援队伍,组建消防、矿山、危化品、燃气、供水、电力、森林防火队伍169支共5350人。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矿山、消防、危化品、抗洪抢险等各类应急实战演练8166场,参练人员45.7万人。
加强应急装备建设。强化远程信息图传、音视频连线能力,配备好集群对讲机、移动图传照明设备、卫星电话、手持终端以及便携式通信主设备、公网多链路聚合终端,实现市县应急系统“一呼百应”、音视频实时传送,无网、无电、无路“三无”极端条件下前线救援现场与后方指挥部“一键联通”。
加强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创新制定《“安全济宁”微型应急救援站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基层微型应急救援站建设,成比例配备必要的小型消防车辆和应急救援装备,实现“镇街、园区有应急救援站,重点社区、村居有应急救援点,小灾能自救,大灾能增援”的应急救援“济宁模式”,扩大了有效救援覆盖面,增强了基层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应急值守。建立应急与水务、城管、气象、消防、自然等部门“1+5+N”×24小时综合应急值守机制,出台应急值守、响应、信息报送等三个工作规范流程和20项职责,确保灾情险情第一时间发现、报告、会商、研判、处置。
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升级大数据指挥平台。纵向联通国家应急部、省应急厅、县市区应急局,横向接入水务、水文、城管、气象、消防、自然资源等部门,平行录入危化品、矿山、森林、重点河流水库等风险点分布图,累计整理录入平台10大类1.1万条应急信息、6大类698条防汛要素,实现各级职能部门“一键联通”,各类应急信息“一键调阅”。推动“科技强安”拓展运用。全市重大危险源、危化工艺企业生产装置、储存设施100%装备自动控制、紧急切断装置;可燃有毒危化品装卸设施100%纳入信息化监管。建成化工和危化品企业监管平台,全市7个化工园区、130余家企业实现了信息共享、即时联通、视频调度。试点建设危化品运输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体系,全市319辆危化品运输车辆100%完成“六预防”改造(防疲劳驾驶、防超速、防前碰撞、防行人碰撞、防车距过近、防车道偏移探测)。
提升灾害风险现代化监测能力。购买遥感卫星先进监测技术服务,选配防火无人机、防汛布控球、巡逻摩托车等装备到重点村镇,在全市建成集视频监控、瞭望观察、地面巡查、卫星遥感监测及敏感时期直升机巡护、无人机侦察于一体的立体监测网络,构建起全市“星、空、地、水、林”立体式、全域化灾害风险监测体系,提升监测能力。
细化实化议事协调机构职责
紧抓机构改革契机,进一步调整加强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减灾委员会等4个议事协调机构组成,逐一明确了各成员单位“防”“救”责任。结合市情实际,制定了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工作规则、响应程序、会商研判、信息共享制度,进一步建立县市区、化工园区“区域联防”,各成员单位“部门联动”,地方政府和驻地部队“军地联战”工作机制,衔接森林火灾扑救、抗洪抢险、黄河防汛、抗震救灾等行动方案,形成工作合力。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王伟)浙商银行济宁分行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积极落实济宁市政府及监管部门的要求,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便捷获得信...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