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针绢上飞舞,水墨兖绣成画 兖绣非遗项目传承人张娟先后培养了30多名专业绣娘

农村大众报 2021-10-21 15:23 大字

张娟的摊位前常有人驻足。在济宁市兖州区牛楼小镇花海彩田景区,一处民俗展示摊位前,常有人驻足。一位头梳长辫的女子,在此以绣针为笔“作画”——这个人就是兖绣非遗传承人张娟。

“平时就在工作室或家里,一绣就是一天,附近有大活动的时候我就出来宣传兖绣。”今年50岁的张娟不喜欢太闹的地方,不过为了推广已经濒临失传的传统兖绣,张娟顾不了那么多。

兖绣因起源于古九州之一的兖州,所以得名“兖绣”,属于鲁绣的一种。其继承了鲁绣神韵,粗犷中多见精微。“大家看到的苏绣色彩比较艳丽,其实我们兖绣的特点就是擅长水墨、国画和书法,这样绣出的作品远看是一幅水墨画,近看则质感细腻,别有一番韵味。”张娟说。2018年,兖州推荐兖绣项目参加济宁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兖绣被列入“传统美术-刺绣”项目,张娟成为兖绣项目申报谱系传承人。

张娟及腰的长辫留了二十多年,她手里的绣针也捏了二十多年。“小时候家里养蚕,吐出来不好的丝就被奶奶拿来绣鞋垫,那时候我就开始跟着学,一直没断过。”张娟说。2000年左右,她开始正式接触兖绣,并到济南刺绣厂专门学了七八年,逐渐精通了传统的散套针法,并吸收了齐针、打籽、纳沙、贴补等地方针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风格。

因为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张娟的兖绣作品多次获奖。“像傅抱石的水墨画《泛舟图》,我用丝线来表达它的远近虚实、浓淡干湿,这幅作品曾获得过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金奖,是最能体现刺绣工艺的一幅作品。”张娟说。她的另外一幅作品则绣出了宋代著名工笔画《出水芙蓉》,这幅体现刺绣基本功的作品则在山东省举办的工艺品会上获得了金奖。

虽然获奖不断,但张娟也有担忧,“会兖绣的人越来越少,技艺几乎失传。刺绣这种手艺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工夫,没有三四年根本出不来好东西,即使出来好东西也不见得有人愿意收藏。我自己也顶着很大压力,每天绣十多个小时,家都顾不上。”张娟说,想做好传统刺绣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贫穷。

“以前是比谁的基本功好,谁绣得逼真,现在看谁的作品更有内涵和意境。”张娟说。她曾经为了绣好一位书法大家的书法作品,专门临摹了半年书法,最终悟到了书法中“绵里藏针”的感觉,绣出的书法作品自然柔中带刚。

现在,张娟在兖州文化馆建起自己的兖绣工作室,那里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张娟工作室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风景画、花鸟图、水墨山水,每一幅都如大家真迹。其实,这都是她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我的工作室先后培养了30多名专业绣娘,大家的作品质量慢慢高了,认可的人多了,兼顾兴趣爱好的她们也有了些收入来源。”张娟说。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和技艺,她们的日子变好了。

农村大众报记者祝超群

通讯员张美荣张慧

新闻推荐

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 文明礼仪结硕果 专家引领谱新篇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马洪斌)近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研究院文明礼仪教育中心专家组一行,在任城区教育教学研究...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