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戈子良 著名作家冯骥才外祖父的家世

济宁晚报 2021-06-07 07:35 大字

本报记者王艳茹整理

通讯员孙灿

著名作家冯骥才的外祖父戈子良是山东济宁人。清朝末年,青年时代的戈子良从职军旅,因屡立战功,于1910年担任广东某地道台。民国初年,军制改革,年仅33岁的戈子良被授予少将军衔。不久解甲归田,在济宁、济南等地从事实业,并参与主持地方公益慈善事业。今天人们对戈子良的名字十分陌生,他的家世更是鲜为人知。但这段尘封已久,几近湮灭的历史印记,仍给后人留下了浅浅的踪迹。

本期,济宁市地方志专家刘广新走进《文化济宁·百姓讲堂》,拂去岁月沉积的历史尘埃,将戈子良的故事及其家世娓娓道来,和市民共同去寻觅主人公的历史身影,尽可能还原那个时代的历史真貌。

圣庙门前的风波

“五十多年前我正在上中学,常听家父刘云亭先生讲清末民初济宁逸事,讲康有为到访济宁的故事。民国初年,大名鼎鼎的康有为几次到访济宁。其中1916年秋,康有为第一次来济宁观赏汉碑,拜访他的朋友——济宁城里邵家街的戈子良。”刘广新回忆道。

1916年虽已是民国五年,但袁世凯“假共和之名,行专制之实”,打着尊孔的旗号为复辟帝制大造舆论。一些前清遗老遗少,失意的文人政客也竭力鼓吹“尊孔读经,祀孔配天,定孔教为国教”,以变法维新领袖自居,曾流亡海外十六年的康有为更是不遗余力,于同年九月致电黎元洪“以孔子为大教,编入宪法,恢复祭祀行跪拜礼,明令各地请设奉祀官”。就在这年秋天,在济宁就发生了轰动全城的“刘举人藐视纲常,目无圣人”风波。

刘广新细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济宁剪子股街的刘举人乘轿路过圣庙没有下轿,被当时庙里的守护人拦下轿杆,斥责刘举人“无视纲常,目无圣人。”刘举人强词争辩,被护庙人一把拉下轿子,欲推搡着到县衙门评理。那时街道狭窄,街上围观的越聚越多,圣庙门前的车马行人把通往北门里大街堵得水泄不通。人们议论纷纷,指责刘举人“枉读四书,搁在前清时代非革除他的功名不可!”“拉到县衙门先重责二十大板!”虽是民国时代,但街上为刘举人争理的人却不多。当时人们的思想保守封闭,就男人发式来说,一些老先生留半截剪发头或后脑勺拖小辫的不在少数。双方争执不下,最终闹到济宁县衙门。到县衙门打官司仍如前清时代击鼓升堂打板子。时任济宁县知事徐德源虽是做的民国的官,却一时不知所措,于是上报道尹公署。道尹为此事踌躇之际,手下人出了主意,“当下康有为正在济宁拜访戈子良,何不请康圣人出面评判。”原来康有为此时应戈子良邀请,正在济宁观赏汉碑。康有为折衷调和,约请济宁名士、清末卸任官员潘守廉等出面讲情(潘守廉与刘举人实为好友),让刘举人到圣庙行礼思过,算是了结。这是康有为第一次来济宁拜访戈子良,并为戈府花园题名“梓园”。当时康有为年近花甲,而戈子良年仅34岁,还是一位血气方刚的年轻将军。

览胜访友游济宁

康有为在济宁逗留期间,由戈子良、李汝谦、杨毓泗陪同览胜访友,登太白楼题写楼额,在道尹公署和育华舞台演讲,赴文庙观赏汉碑,并留下珍贵诗篇。

太白楼是济宁一大名胜,是济宁地标性建筑。李白诗篇传千古,任城是李白的第二故乡。康有为登临太白楼并应济宁人士邀请题写楼额。康吟诗一首:太白曾携玉杖游,城楼酒熟占千秋。我无谢朓惊人句,只为先生题酒楼。

1916年秋,济宁育华舞台刚刚建成不久,这是一座当时堪称现代化的豪华戏园。鲁西南独此一家,山东全省也为数不多。康有为在道尹公署讲演后,应邀在育华舞台演讲,康的讲演仍大力宣扬早已过了时的君主立宪制主张,并将海外见闻介绍给听众,为百年前封闭的济宁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

康有为是近代书法大家,独创康体。面对济宁1800余年历史的东汉碑刻,康有为时而指指点点,时而喃喃细语,不时又发出赞叹之声:“断碑犹是汉文章!”并赋诗一首。题记云:济宁夜将登车行,秉烛往访文庙,劳文武长吏陪游。诗云:卫队传呼灯映驺,庙堂秉烛事勤搜。此来为抚汉碑碣,惭愧群官陪夜游。

从1916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多次齐鲁之行,康有为多次登临泰山,每次都留下了戈子良陪同游览的身影。

戈子良为何如此雅兴陪同康有为游览泰山,这是有原因的。刘广新认为,一是戈子良与康有为友情之深,可谓忘年之交。戈子良早年从职军旅,由张勋引见,结识康有为。二是戈子良在济南、东阿山区经营“大兴农林公司”。此处山区濒临泰安,为泰山之余脉,为陪同康有为游览泰山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戈子良少有大志,愿为家乡做点事业。退出军界后,从事实业,选择植树造林,建育苗基地,推广实验林场,一度种植经营林木,面积达到约500平方里。1927年编纂的《济宁县志》载有《戈奭劝种树简说》,叙说戈子良亲见很多地方水旱灾害严重,曾“考其被灾之始,诚缺乏森林所致也”,故提倡在“荒山旷土”植树,认为森林能“间接利益调和寒暑,增加湿气时降霖雨,添多养气消弥疫症,障故河道能保无涸绝之虞,少泛滥之害,则为不易之理矣。”

关于戈子良陪同康有为游览泰山一事,冯骥才在《时光倒流七十年》一书中说:“外祖父解甲归田后,一心植树造林。我年轻时看过他头戴斗笠,握锄耕地的照片,旁边站着两个家丁,显然是在作‘归田秀’。”“还有一些照片是外祖父与康有为等人在泰山游览时的合影。”冯骥才接着写道:“外祖父喜好菊花,一个秋天约康有为到家中品酒赏菊,康有为一时兴奋,即兴又为外祖父写了一幅对联:‘将军思大树,壮士爱菊花’。壮士显然是指我外祖父。被人称为‘壮士’,自然不是一般人物。”对于外祖父戈子良及其家世,多半来自家中老人点滴回忆。冯骥才先生说:“他(外祖父)的照片给我的印象是四方脸,肌沉肉重,势大力沉,颇有‘立如松,坐如钟’的气概,典型的山东男人的形象。”

康有为为戈子良题写的书法墨宝没有保存下来的。冯骥才先生回忆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舅父生活拮据时,叫我雇来一辆三轮车,将这三十多件藏品拉到古玩店一次性全部卖掉,总共卖了43元。这事使他后来追悔不及。”

“戈子良与康有为亲密无间的友情,远远超出了一般朋友的关系,他是康有为在济宁乃至在山东交往最密切的挚友。二人交往之深是何等的随意、无拘无束,非知己莫能如此。戈子良与康有为的交往,一直持续到康有为1927年在青岛辞世。”刘广新说。

长女为革命牺牲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戈子良为保地方平安,曾只身赴军营,条陈利害,致使对峙双方息兵罢战,使百姓免受劫难,确保了一方安宁。

戈子良的后人与济宁渊源颇深,刘广新表示,1928年戈子良携全家迁居天津时,戈子良的长女戈长立女士17岁,戈长立是一位才华横溢、意志刚强的青年女性,随父迁天津后嫁入凌姓人家。青年时代的戈长立参加了地下党组织,1942年党组织委派她回到家乡济宁从事地下工作。1946年1月9日,济宁迎来了第一次解放,戈长立出任古槐街道妇女会长。不久为战略转移,同年9月,我军撤出济宁城。国民党还乡团占领济宁后,对济宁人民进行残酷地镇压和屠杀。10月20日,戈长立同志与济宁市民会会长宋启祥等19人被国民党还乡团枪杀于太白楼下。

1991年4月冯骥才先生到济南创办画展,陪同母亲回老家济宁,还特意去太白楼凭吊从未见过的大姨。“我大姨名叫戈长立,年长于我母亲六岁……她是那种从家中闯出来到社会上闹革命的大户人家的女孩子。她少时爱画,我曾看过两三幅,泼墨泼彩,颇有豪气,可能血液中有我外祖父的基因。”冯先生在《时光倒流七十年》一书中说。

新闻推荐

高温开场阵雨收尾 防暑降温要做好

高考拉开帷幕,没想到高温天竟然不请自来。6日9时10分市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受暖脊影响,预计6日至8日,济宁市大部地区...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