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建立即时救助机制 济宁市打造济时救工作品牌

济宁晚报 2021-05-06 08:18 大字

本报记者苏茜茜通讯员杜金玲

日前,市民政局提报市政府印发《关于在全市建立即时救助机制打造“济时救”工作品牌的实施方案》,加强困难人群监测预警,建立“主动告知、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即时救助、跟踪转介”的闭环救助模式,做到精准、快捷、高效救助困难群众,年内在全省打响“济时救”工作品牌。

救助对象

即时救助对象包含三个层面

●低保、特困人员及孤儿、重点困境儿童、享受“两项补贴”的困难残疾人等救助帮扶对象;

●低收入人群;

●因遭遇各种意外事件或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其他人员。

救助方式

●专项救助:对上述三类群体,符合条件的,各相关救助职能部门要根据主要困难原因,给予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救灾、康复、司法等相应专项救助。

●临时救助:对上述三类群体给予专项救助后,因家庭支出过大或收入锐减,基本生活仍然困难的,再给予临时救助。

●基本生活救助:对上述二、三类群体先行给予专项救助或临时救助后,经调查核实符合第一类救助条件的,按规定程序及时纳入相应救助保障范围。

●帮扶服务:积极推进社会救助“物质+服务”,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社工专业力量,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

救助程序

深入推进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建立救助事项“申请——受理——分办——反馈”闭环管理模式。

对符合相关救助条件,乡镇(街道)有审批权限的,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审批;救助审批权限没有下放的,乡镇(街道)按规定审核完成后转交县级相关救助职能部门审批。

对符合“急难”临时救助条件的,24小时内先行救助,对出现紧急情况、需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止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严重后果的,2小时之内先行救助,事后补办手续。

从畅通“主动告知”渠道、健全“主动发现”机制、突出工作联动“快速响应”、简化程序“即时救助”、监测关注跟踪转介五个方面入手,细化整合救助政策、畅通告知渠道、加大政策宣传、明确首要发现职责、及时报告转介、加强监测预警、即时受理、健全服务平台、突出“急难”先行救助、精减申请材料、建立联动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等12项工作机制,确保即时救助工作有效开展,落到实处。

新闻推荐

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公告

济宁市人民政府批准,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决定以网上挂牌方式出让济宁经济开发区-2020-030号地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