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爱老手艺,古商街文化味浓

农村大众报 2021-04-27 14:07 大字

韩伟纪面塑课学员的作品。韩伟纪和他的小牛面塑作品。4月14日下午,济宁市兖州区“牛楼小镇”手艺人韩伟纪,受邀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给市民上面塑、糖画等非遗课。虽说耽误出摊,也没什么报酬,可韩伟纪还是很高兴,特意换上了一身红色新式唐装。

41岁的韩伟纪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却是资深老艺人。学艺20年,韩伟纪不仅面塑、糖画能信手拈来,就连泥雕、草编也样样精通。

韩伟纪家住兖州区古楼街道广场小区,紧挨着大广场。“小时候,广场上卖艺的老手艺人很多,我常围着一看就是一天。”韩伟纪说,他尤其喜欢“捏面人”手艺,还找老艺人拜了师。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福娃成了全民喜爱的奥运吉祥物。韩伟纪用面捏了几组福娃,被姐姐偷偷拿到广场上卖了。“没想到我做的东西还挺受欢迎,心里很高兴。”韩伟纪觉得,兴许以后能靠这个手艺吃饭。

随后,韩伟纪在商超租了个一平方米大小的摊位,专门捏面人卖。“卖了一年,生意并不好,回过头想想,人家都是专门来购物的,并不会特别关注这种可有可无的东西。”韩伟纪觉得,还是得往人堆里钻。

“周边的集市、庙会都被我走遍了。这些地方确实有销量,尤其是庙会上。”此时韩伟纪又找到了一条新路——去展会等场所做暖场活动。此时,中国的汽车和楼市消费快速拉升,商家为吸引消费者,开展的暖场活动越来越多。“经常去济南、泰安、济宁等周边城市,济南去的最多,有一年光在济南就接了20多天的活。”韩伟纪说。这种暖场活动大多安排在周末,忙的时候,全年的周末都没空歇着。

“一场活动给500块钱,啥都包了,吃喝、路费都是自己掏,周六周末经常连轴转。”韩伟纪家离兖州火车站很近,为了省钱,他常常坐凌晨两点多的火车赶往下一个城市。

捏面人需要提前备面,程序复杂且作品难保存。为了适应商业化活动的快节奏,韩伟纪还专门去山艺、山工艺等高校学习了泥塑技艺。“特种黏土自带颜色,不用后期上色,而且放久了不会和面一样塌了,能长期保存。”韩伟纪说。

2019年,随着楼市步入低迷,相关暖场活动越来越少。2019年全年,韩伟纪在济南只接了1场活。“后来只能改做‘吹糖人’,吹糖人稍微麻烦点,愿做的人少。”

2020年,疫情突袭,韩伟纪出不去,生活一下没了进项。“当时就学着别人在快手直播,但我不习惯一边做一遍看屏幕互动,效果很差,播半天没几个人看,更别说买了。”韩伟纪知道,仅有的几单,是亲戚朋友的支持。

2020年5月,国内疫情基本稳定,兖州当地新建的“牛楼小镇”景区开门营业,古色古香的特色商业街急需一批手艺人装点,会泥塑和糖画的韩伟纪就被请了过去。“镇上答应免费给提供一年的摊位,营亏自负。”

“人特别多,效果特别好,周末节假日忙得都没空喝口水,最多的时候一天挣了一千多元钱。”韩伟纪说,“今年元旦到元宵节期间,平均每天都能卖三四百元钱,有时候自己忙不过来,就把媳妇拉过去帮忙。”

“在牛楼小镇,并不是所有人的生意都行,剪纸、刺绣等出活慢的手艺就不行,因为游客不会为了买个手工艺品等上大半天。”韩伟纪说。老手艺要适应新需求才能活下去,“我这个年轻的老手艺人能靠这份手艺,让全家人吃饱饭就知足了。”

农村大众报记者祝超群

通讯员苏慧

新闻推荐

济宁杂技艺术带过去 非遗达瓦孜走出来

4月22日,济宁市杂技团与英吉沙达瓦孜非遗传承中心交流合作签约仪式在济宁援疆工作指挥部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