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应用物联网,春耕春管更智慧 实现了病虫防控精准化、施肥精细化、灌溉节约化农村大众报记者祝超群通讯员张美荣

农村大众报 2021-04-21 13:53 大字

4月15日,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大南铺村种粮大户陈继军的麦地里,正在浇“孕穗水”。只不过,陈继军浇地和别人不同,他的水从天而降。“我这里用了智能喷灌技术,控制阀门一开就自动浇地,省事省时,又节肥节水。”陈继军说。如今的现代农业技术刷新了他对传统农业的认知。

陈继军的这片麦地大约100亩,既有地埋式自动伸缩喷灌系统,还有自走指针式喷灌系统。“地埋式伸缩喷头都装在地下,麦苗矮时用,靠水压可自动钻出地面,埋在地下70厘米左右,不影响机械耕作,一共40个喷头,单个喷头大约辐射12米。”陈继军说。自走指针式喷灌系统在上面,麦苗高了可以用,大约有400个喷头,来回32列,每列12到13个喷头,总体辐射半径近145米。此外,这些喷灌系统还可实现水肥一体化灌溉,节水节肥、省时省工。

“水肥一体化灌溉可以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水和氮肥混合一块,一亩地用10斤尿素就行,原来得用20多斤,大大减少了肥料使用量;而且有了这套设备,我们就能实现按需精准灌溉,据估算可节水60%—70%,什么时间需要多少水就定量供给。”陈继军指着地头上的施肥罐说,“把尿素融入罐里,罐内有搅拌机,把肥和水搅拌到一块,通过地下喷灌系统输入到喷头上。”

不仅如此,这套喷灌系统操作还十分简单,省工省时。“现在无须人工改畦,杜绝了大水漫灌的‘跑水’情况,只需一两个人就能操作完成整个系统灌溉,原来这100多亩地,怎么也得八九个人看着,省工80%左右。”陈继军说。这100亩地只需两天时间就能完成施肥浇地,原来最少得半个月,“有时候这边没浇完,那边就干了;或者浇了一半,又下雨了。以前只能看老天爷脸色浇地,很被动。”

此外,当地农业部门建的农业信息平台也和地里的庄稼“搭上了线”。当天,点开陈继军的“兖州粮仓”手机App,显示空气温度11.9℃、空气湿度50.65%,土壤温度8.11℃等数据。“通过气象、土壤等信息的监测,可以准确获得庄稼的生长信息,能帮助我们制定下一步的农业生产计划。”陈继军说,这些数据也为农技人员制定技术意见提供数据参考。

“在这里,我们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田间小气候探测设备和作物感知设备,安装了虫情测报灯和孢子捕捉仪等设备,可实现空气温度、湿度等气象资料的采集、作物田间长势的实时监控,以及预测预报田间病虫害等,从而实现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精准化、配方施肥精细化、科学灌溉节约化。”兖州区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王燕说。像这样的大田物联网系统全区试点安装了6套,分别安装在不同地块、不同作物类型的区域内,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构建基于物联网和“云”构架的粮食安全大数据平台,通过建立“物联网+农业”技术系统,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精准化。

新闻推荐

济宁经开区 广聚英才促发展

济宁经济开发区扎实做好“三个强化”,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人才服务保障力度,让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为经...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