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食堂”的香美味道 任城区李营街道探索乡村社会服务新模式

济宁日报 2021-03-15 07:25 大字

本报记者 贾凤鑫

本报通讯员 范培倩

3月10日,记者来到任城区李营街道北刘庄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幸福食堂,只见门口已是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来自全聚德济宁店的大厨们正在为村里的老人精心烹制一道道菜品,香味扑鼻。“为了能让老人们吃上可口的饭菜,我们提前做了很多工作,根据村里用餐居民年龄较大这一情况,在烹制菜品时以软糯、低盐为主,有机菜花这道菜还专门延长了炒制时间。”全聚德济宁店厨师长王蒙蒙告诉记者。

在厨房另一侧,几位大厨正在将做好的菜品点缀拼盘,香气弥漫,让早已等候在大厅内的老人们望眼欲穿。在三菜一汤全部配齐后,幸福食堂正式开饭了!“有机菜花、红烧肉、西红柿鸡蛋汤、水果拼盘,都是城里的大厨给做的,分量足,味道也好。”75岁村民张兆苓说。“孩子都出去打工了,之前我们老两口在家都是做一顿饭,无外乎面条、米饭这种家常菜,但自从村里建了幸福食堂,一天天日子过得可有滋有味了”。老人吃着大厨烹制的饭菜,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以“敬老爱老孝老”为主题

倡树社会新风尚

近年来,李营街道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积极创新乡村社会服务新模式,选取5个村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幸福食堂”,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幸福食堂”试点建设过程中,为保证饭菜食用安全、健康营养,街道创新开展了“专用厨房+食堂就餐/送餐入户”的“1+2”老年人助餐服务模式,即饭菜在食堂厨房做好后,由工作人员盛好送至集中就餐的老人面前;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配餐后送至老人家中。

村民马振荣的公公婆婆已经是八十多的高龄了,腿脚不好、行动不便,一天两趟的“送餐之旅”让她的生活充实中伴随着幸福。“到点就来取,热饭热菜好吃便宜,减少了我们做儿女的好多负担,现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很幸福。”

以“幸福食堂为核心”

提供“物质食粮+精神食粮”两项服务

上午九点早餐,下午三点晚餐,晚餐一荤一素,工作人员盛好送至集中就餐的老人面前。“围坐桌旁,吃着热乎乎的饭菜,还互相聊天打趣,幸福满满。”老年人对“幸福食堂”赞美有加。

2020年,李营街道采取“量力而行、试点先行”办法,以“好吃不贵、有人情味”为宗旨打造“幸福食堂”,切实解决了高龄、孤寡老人“吃什么”“怎么吃”的难题,确保农村留守老人每日餐饮有人管、身体不适有人问、紧急情况有人帮、日常生活有保障,获得百姓的一致好评。街道注重餐前餐后安排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餐前宣讲党的政策理论、老年人保健知识、移风易俗工作等,餐后听听戏曲、话话家常,畅舒心情,排解孤独寂寞。每逢重阳节、春节等重要传统时节,食堂便会积极组织开展包水饺、送元宵等一系列孝老爱亲活动。

拓展筹资渠道

确保服务新模式良性运行

“政府补贴3元,我们交5元钱,70周岁以上的老人只需8元钱就可以吃到两顿可口的饭菜。”74岁的孙树元老人说。“感谢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人家!现在养老服务越来越好,我们农村老人很幸福!”

据了解,为了实现“幸福食堂”的良性运行,街道经过多次座谈、实地走访,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提供了自收自支型、公商兼顾型、村社共办型等三种“幸福食堂”运营方法,供各村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在帮助“幸福食堂”正常运营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企业社会影响力,真正实现“双赢”。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倡导和动员社会各界为老年人提供无偿的公益性服务,鼓励地方乡贤捐资助孝,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筹资,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

去年以来,李营街道5个村共有290余名老人接受了79000余人次的服务,真正将服务关怀老人、弘扬中华孝道传统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有机结合,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新闻推荐

济宁城际公交集团 学雷锋传承爱老美德 业界短笛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汪蒙张肖寒)为了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新时代雷锋精神,践行敬老、爱老、助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企业精神文...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