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信息技术 打造创新高地 济宁·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张静周琳
见习记者刘怿辰
本报通讯员史玲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背景下,北京中关村与济宁高新区携手打造济宁·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紧紧围绕“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一平台”的发展思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科技服务三大产业,联动全市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等空间资源,打造集中关村创新资源、线上平台、科技金融为一体的类中关村产业生态体系,立足鲁西、辐射淮海经济区,成为开放发展和协同创新的桥头堡。
搭建合作桥梁
济宁·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作为京济对口合作战略的重要载体之一,受到两地政府高度关注,通过构建科技金融体系、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创新载体建设、优化创新服务生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等方面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济宁·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努力为京济两地搭建起创新要素流动、创新主体互动和创新机制联动的合作桥梁。北京也将继续从项目对接、政策帮扶、金融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以济宁·中关村信息谷发展为契机,提前规划布局,打通产业链条。目前已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活动61次,邀请近600家海内外企业来济考察,充分叠加高新区工业基础产业优势和北京科技资源与创新优势,全面推进京济两地间体制机制协同、政策支撑协同、产业发展协同、服务配套协同、空间规划协同和金融服务协同。
协同创新引领
高端引领自主创新。力争集聚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医疗、能源、通讯、金融、国防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行业应用企业,体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代表战略性新兴技术创新水平。济宁·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始终站在行业创新发展的最前沿,在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方面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拥有产业话语权和技术主导权,呈现出典型的现代服务业高端形态。
在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的共同支持下,区域合作协同创新、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采用轻资产、强服务的运营模式推进中关村“走出去”战略。既有中关村在创新载体、创新资源、品牌影响等方面的优势,又有来自各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正是凭借综合性的优势,形成中关村与各地区创新基地的示范和引领效应,成为当地一流的创新生态区。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以市场化运营机制和专业的服务团队为重要指引,组建中关村智库、建设新机构、汇聚新要素,不断提升人才服务、产业服务和项目支撑的专业化水平,与国内十几所高校开展合作育人,从企业需求出发开展高校科研成果对接服务。积极参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互联网+大赛项目,通过产学合作资源对接,促进中关村各类创新资源要素与高校展开全方位合作,特别是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创新等方面发挥积极引领示范作用。
推送精准服务
构建产业生态和创业沃土。作为卓越的高科技专业园区运营商,济宁·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全力构建包括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科技金融、国际合作和产业服务的六大生态要素,打造适宜企业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积极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资金链,构建了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品牌化和创新性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目前,该中心正围绕着从原始创新、孵化加速、规模化发展再到资本市场放大的全生命周期,搭建以科技产业为核心、以空间运营为产业载体、以股权投资为资本纽带、以专业科技服务为联结支撑的立体生态服务体系,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从实验室到市场,从注册到上市的全链条服务。正在进一步探索新型的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新型创新合伙人机制,做长创新链,做强服务链,延长价值链,打通资本链,形成高精尖产业链。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讯(记者张彦彦)为做好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济宁市于3月5日前,在全市广大中小学...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