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生态济宁新画卷 济宁市“十三五”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

济宁日报 2021-02-02 08:33 大字

本报记者 王粲 本报通讯员 李姝熳

◆去年12月,全市优良天数、PM2.5浓度、综合指数三项指标改善幅度

均排名全省第一

◆坚持点源、面源、移动源一起抓,做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治理同步推进

◆建成市县乡三级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建立“1+2+1”快速反应机制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年,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终期考核年,济宁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提升,多项指标创2015年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执行以来最好水平。

其中,与2015年相比,济宁市PM2.5、PM10、SO2、NO2浓度分别改善37.8%、43.3%、75.4%、23.3%;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3.1%,提高19.3个百分点,增加71天;重污染天数减少23天。2020年12月,全市优良天数、PM2.5浓度、综合指数三项指标改善幅度均排名全省第一,分别同比进步2位、8位、6位。

“十三五”收官之年,济宁市蓝天保卫战交出了一份“PM2.5和优良天数均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的答卷。

回望这五年来,这份答卷是如何写就的?

加快补齐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短板。长期以来,济宁市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把生态环保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任务一同谋划、部署、落实、推进。划分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工作线”,全部由市领导牵头落实,制定了《济宁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颁发实施了《济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起草了《济宁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等多个指导性文件,2017年以来先后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考核、问责、激励系列办法,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督促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梳理认领任务,做到明任务、明考核、明职责、明时限,确保具体工作按照考核节点推进。

行业治理技术导则指引污染防治新路径。2016年以来,济宁市坚持点源、面源、移动源一起抓,做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治理同步推进。点源方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燃煤锅炉176台,低氮燃烧改造燃气锅炉688台,取缔改造燃煤小锅炉6006台,清理取缔“散乱污”2069家,深度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企业492家、工业窑炉322座,关闭搬迁禁养区养殖场(小区)552个、专业户6670个。面源方面,研究制定了26项大气、水污染防治技术行业导则,2018年,为从源头上遏制煤炭和企业料场面源扬尘污染,全市共投资23.5亿元,封闭式改造306家。对移动源方面,全市累计淘汰国三营运柴油货车26223辆,其中2020年淘汰15005辆。

环保调度指挥实现智慧监管一体化现代化。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4.25亿元,建成市县乡三级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建立“1+2+1”快速反应机制,1小时内执法人员到达现场、2小时内反馈预处理情况、1周内报告处置处罚结果。累计布设自动在线监控、视频监控、GPS等监测点位10429个,实现对10000多个环境自动监测站点、38285家污染源全天候监控。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污染实时溯源、环境质量综合调控等多元数据仓库,对实时海量监测数据抽取加工、分析研判。强化空气质量定期研判、跟踪分析,抓好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切实实现“削峰降速”的减排效果。

差异化管理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2018年秋冬季,对内部环境管理、污染排放控制明显好于同行业的绿色标杆工地、企业发放绿色许可证,采取少停工或少予停限产措施,当年全市纳入动态管控的绿色标杆工地、企业491家,动态增加142家,取消资格90家。对全市156个乡镇开展为期4个月的地毯式“环保体检”,累计出动执法人员4650人次,检查企业6644家,为4384家企业开出“药方”,避免企业遭遇“断崖式”关停。

这五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役纵深推进的五年,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全面发展的五年,是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不断提升的五年。

随着“十三五”的圆满收官,济宁市全面完成了空气质量考核指标,全面打赢了蓝天保卫战,济宁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了,群众生活更加幸福了。

新闻推荐

山东济宁:自主研发健康码人像识别核验系统实现1秒检码测温

新华社济南1月28日电(记者张昕怡)由山东省济宁市大数据中心自主研发的健康码人像识别核验系统近日正式启用,市内人员每人核...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