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的日子 周 末济宁故事

济宁日报 2021-01-17 08:11 大字

马加强

微山南阳古镇上有位手艺人,他是我的叔父,在老家的商店从业多年,除了常年做买卖,平时捎带着干些水电暖的活儿,闲暇之余还会搞点自己喜欢的手工创作。

上次回老家,正赶上叔父戴着老花镜,拿着刻刀在雕桃木剑。那一丝不苟的雕琢吸引了我,叫人佩服的不仅是精湛的手艺,还有他的无师自通和自学成才。

叔父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上学还要自带桌椅。孩童都很调皮,一次他与同学闹别扭,将板凳的一条腿弄断了,当时就慌了神儿,既不敢告诉家里人,又不知如何坐着上课。好多天里,他都是坐着三条腿的板凳。

可问题又来了,每当被老师提问,一个起立,板凳“咣铛”一声撂倒,全班哄堂大笑。于是,他想了个法子,找了一根苘杆子,用小刀捯饬了一下,以榫接的方式给板凳装了一条假腿,还挺管用。不久,他又给板凳换了硬度好一些的柳树杆子。

修复一条板凳腿的过程,令叔父兴趣大增。那质地柔软的苘杆子,很快就成了他安放想象的载体。他的桌洞里,总会藏几根苘杆子,课余就拿出来,用小刀捣鼓一番。他的一只手也因此整天伤痕累累,不是这儿划破了,就是那里弄伤了,时不时缠着白色胶布。这事被老师知道了,好几次想说服他别瞎弄了,可兴趣就是这么神奇和强大,一旦来了,势不可挡。

上了初中,他的一位老师经常在办公室里刻印章,在印石上刻了反字,能在纸上印出圆润饱满的正字。这巨大的诱惑,更激发了叔父雕刻的兴致,以至放学后跑到办公室里看老师刻章。但他哪有这么好的印石,却又突发奇想,找来坏掉的土豆当石头,刻着刻着竟然上了道,入了迷,也找到了自己的感觉。

初中三年,叔父的刻功突飞猛进,一多半源于他的反复实践,不论工具好坏,不计成败得失,熟能生巧,勤能补拙。他说自己上初中时,造出的最得意的工艺品,是桃核篮子。就是把那桃核洗净晒干,用锯条锯个豁口,去掉多余的壳,打造成篮子的提手。取出桃核里的仁,挖出篮筐,小巧玲珑,有模有样,令他爱不释手,也引来同学艳羡的目光。

上完初中,叔父就下学跟祖父学做生意,学的第一样是变松花蛋。做生意容易,做好生意却难,那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学去做。叔父的雕刻冷落下来,也时常被搁置,好在从来都没丢弃。但凡有点空,他还会精雕细琢一番。

这时的叔父,有了自己相对专业的刻刀,也开始雕刻各种更加有型有样的物件,雕琢那些从校门步入社会的青葱时光。

为了能让雕刻更加传神,叔父学了绘画,最典型的就是画仙鹤。他画过的仙鹤,惟妙惟肖,千姿百态。小有成绩的叔父,又在鸭蛋壳上画,这为他更出色的精雕细琢帮了大忙。

画有所进,刻有所成,绘画与雕刻被轻车熟路地融合在一起。雕刻出的那些刀枪剑戟,就有了精美的花纹,更有了独特的表达。成家立业后,叔父的很多作品,又都带上了生活的阅历,乃至留下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在古镇旅游业兴盛的今天,叔父又增设了自己的工艺品摊位,他精雕细琢的各种物件,常引来天南地北游客的驻足。至于名利,叔父看得很淡,他说要想挣钱,选什么门道都比捣鼓这玩意强,有时好几天还弄不成一个。

不禁要说,叔父对于雕刻越来越真切,也越来越享受其中,哪怕是戴上了老花镜,哪怕是两个肩膀都有伤痛,与其说雕刻是一门手艺,倒不如说是他的一种陪伴。

精雕细琢的日子确实会发光,因为但凡精雕细琢,必定用心用情,而由心打磨出来的日月,怎能不光芒四射呢?

新闻推荐

南阳湖农场有限公司 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刘彩霞宋育珊)近日,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公告》,孔子文旅集团南阳湖农场有限公司休闲农业度假区被批准...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