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婆婆车”:难以忘怀的慈爱 图文 梁方苏

济宁日报 2020-12-06 07:19 大字

现在说济宁的“婆婆车”,年轻人可能一脸茫然,完全不知道为何物。就是上了年纪的人,恐怕也早已淡忘。算起来,这种家用的婴幼小推车,有四十多年没在视野中出现了,“婆婆车”这颇具特色的车名消失得更早。

今年初秋的一天,邻居搬家,在院子里和一位收废品的商谈旧物的处理。我下楼时一眼瞥见了其中一架婆婆车,不由地一阵心动,赶紧上前去看。可不嘛,这架木头打制的车子,虽然油漆斑驳,但结构依然完好,老模老样地混在一堆杂物之中,还真是有点稀罕。

久违的亲切悄然而生,我抓住车把推了推,车轮已不太灵活了,当然有年头没上路了。收废品的为了压低价格,极力贬拍,说现在早没人再用这种既土气又笨重的老物件了,放在家里占地方。

邻居和我听了这话,都不由心生不快,马上列举当年婆婆车帮人们担负的家国重任和他争辩。这位中年的收废品的人,一脸的不以为然,接话说道:“说得再好,也是过时了的东西,不值钱。既然恁看着好就继续留着,卖不卖也随恁。”一句话噎得我们老哥俩够呛。

乔迁新居,孩子们不同意把旧家具搬进上了档次的新楼房,看来这架婆婆车,难免被当作废物处理了。

事过之后,怅然之情久久不能散去,心头升起许多感慨。难道这又是所谓代沟产生的问题?年轻人总觉得老人对旧物过分留恋,这也舍不得丢,那也舍不得拽,已经不值什么钱却仍当成宝贝。他们哪里知道,老人们对某个物件的那份感情,特别是那些共同经历艰苦岁月,帮我们做过无数事务,纠缠着揪心故事的老物件。它们曾是无声的伙伴,岁月曾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人对它好,它对人好,忠实地与我们鞍马相随,苦乐相伴。

婆婆车就是岁月里创业、守业、奋斗与谋生的老物件之一。四十多年前,济宁市区的大街小巷和居民院落,还常看到婆婆车的来来往往、进进出出。车里的乘员,就是各家的宝贝娃娃。

那时车的名字已更新了,有人叫它娃娃车,有人叫它婴儿车,还可能有人会叫它元宝车或小推车,年迈之人依旧叫它婆婆车,那才是老济宁传统的称呼。这个叫法似乎更有故事性,婆婆车当然和婆婆有关系,不然怎么会起了这个名。

婆婆这个专属的身份,是相对媳妇而言,指的是公公的老伴,丈夫的母亲,孙子的奶奶;日常婆、媳相见,还真没有直接喊“婆婆”的。婆婆往往是家庭主妇,在众多的家庭事务中,帮助儿媳照看孙子那是必须的。

照看孩子这个活倒不用很大力气,但需要精细入微,特别费心缠手。若全被孩子的吃喝拉撒、保抱哄睡缠住身,家中还有那么多事务怎么办?勤劳的人们总会想出办法,这当儿,聪明人便发明出了专门护理婴儿的车子。

这个发明者可能就是婆婆,要不怎么会以“婆婆”命名呢?至于是哪个朝代,哪个具体的婆婆就说不清了。发明者也可能是生了孩子的儿媳,她看婆婆辛苦,自己也有繁忙事务缠身,于是想出做一个车子能像婆婆一样照顾孩子,减轻大人负担,因此把这辆车叫作婆婆车也合情合理。最初动议的不管是谁,一定是富有爱心和智慧的母亲,如果没有亲身照看婴幼儿的体会,怎么会把婆婆车设计得有那么多体贴周到的功能呢。

婆婆车大多为木质结构,四边花棱结构的框架,围成了长约三尺、宽约两尺、高约两尺半的车身,整体又可分成上、中、下三层。下层中部是脚踏板,前后两端是两个矮矮的储物箱。箱子的顶板即是小车的中层,与车子前、后框架组成了两个相对的座椅。两椅中间,用一块活动木板搭通,便组合成一个小床。活动木板取出,放进车子上层的卡槽里,又成了两张椅子间一方小小的饭桌,正适合幼儿坐着吃饭。车子底部装有四只车轮,后部装有加高的车把,方便大人推拉。

就这样一架简单的小车,可以承担起婴儿到幼儿期的许多护理事务。做摇篮,做小床,当座椅,当饭桌、学步车等等。小孩成长过程中学爬、学坐、学站、学吃饭、学走路,在车子的护卫帮助下,都变得舒适、安全;大人们也分外省心、省力、省事,不仅可以放心做其他家务,还可以推起孩子到外边遛弯、串门、买菜、购物,方便极了。

老济宁竹器业发达,竹竿巷竹器店也有用竹子做的婆婆车,也有南方运来的藤条编制的婆婆车,功能和木制婆婆车相似,结构轻巧,从两侧看车子上宽下窄,呈元宝形,因此被叫做“元宝车”,表达了人们对下一代富贵吉祥的祈愿。在济宁使用这种车子的,多是教师、医生、机关干部等家庭。市民家庭还是最喜欢木制的婆婆车,应为它宽大、结实、方便、耐用,除照管小孩外还可干更多的家务。

使用过程中,人们还对婆婆车不断改进,从最初的类似摇篮原地不动,到装上轮子变成车子。后来车轮又不断进步,早先转起来吱呦作响的木轮,变成了咕噜噜转的铁轮,后来又从铁轮发展到车圈辐条结构的橡胶轮,直径的加大和新材料的应用,使车子推起来更为轻便,有的还在车子底盘和轮轴之间增加了减震弹簧。这时人们开始逐渐放弃婆婆车的原名,改叫为小推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推车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必用品,不仅用来照看孩子,还用来买菜、买粮、买煤。有的家庭甚至推起小车装上货物沿街叫卖,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夏卖冰糕,秋卖水果,冬卖烤芋头,春卖蜗螺牛,成为老济宁街头的一景。改革开放后,小推车装了更多的物品出现在市场上,闲置不用的婆婆车,一时又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人们就业、创业的原始工具。

如果说起婆婆车最深的记忆,还是当年老市区的街道上。每天一早一晚的上下班时刻,女职工们推着婆婆车,载着孩子,带着吃喝,匆匆赶路的场面,那是小城的一道风景线。可以说,不断改进的婆婆车,不仅减轻了人们照看孩子的劳累,还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许多年轻女性纷纷就业,走向工作岗位。家中幼小的孩子怎么办?家中有人照看还好,无人照看怎么办?现在没孩子,将来结婚生子后怎么办?解决这些问题,婆婆车还真发挥了巨大作用。

国家为了照顾女职工,在工厂企业普遍建立了托儿所、娃娃室,女职工把孩子带到单位,交给托儿所后,就可以回到工作岗位,中间还有规定时间去给孩子喂奶。那时人们生活条件普遍低下,但就这一点来说,是够好的了。这时婆婆车可真起到了“婆婆”的作用。

带着小孩的职业妇女够辛苦的,有的工厂离家十多里,当妈的需要起个大早,用车装上孩子,一步步推着去上班。有的工作需要上夜班,大夜里还要推着小车上下班。当丈夫的心中不过意,想尽千方百计抽出时间去接送妻儿,于是街道上出现了丈夫骑自行车带着妻子,妻子牵着婆婆车载着孩子,一家三口组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车队。若没有婆婆车帮助,生活岂不更麻烦。

我结婚后妻子怀了孕,深知此事重大,便自力更生动手打了一架婆婆车,那时应该叫小推车了。那副车轮,还是托人从上海买来的。后来,夫妻二人用这架小推车,推着儿子早早晚晚、风风雨雨、往往复复、上班下班,把孩子一天天抚育长大。你说能对这车子不亲切吗?当时哪家的婆婆车好用、好使、好看,也挺引人注意,亲戚、朋友、邻居常会借用。我做的车子后来送给了亲戚,亲戚用后又转送给了他人。听说自己亲手做的东西一直被用着,心里挺高兴的,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是多好的事啊。

婆婆车的故事里蕴涵着深切的母爱,小小的婆婆车,寄托着我们那辈人的感情。时代发展的过程中,车子无疑是进步最快的。不需往远处说,就是我们济宁如今的大街小巷,奔跑着的现代化车子,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都多得难以数清。各种新功能、新结构、新型式的车子,还再层出不穷,不断上市。

老式车子的淘汰是必然的,但对有些具有时代特点和铭心故事的老物件,我们不能忘得无影无踪。真希望在广袤、漫长的历史画卷的某处,能有婆婆车小小的身影,打这以后,还有人能说起婆婆车的故事。

新闻推荐

浅谈科学课中的探究性学习

济宁北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石桥镇第一小学姚俊柱《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教育新理念。...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