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城没终点 永远在路上
本报记者梁琨
“济宁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近几日,这则喜讯在全市迅速传开,市民们为之欢呼雀跃,更为创城的成功感到骄傲和自豪。“成功了!这个消息太令人振奋了,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活跃在基层的党员志愿者房贤唐感慨说,创城成功了,这不单单是一个荣誉称号的获得,更是这些年发生在身边的点滴改变。
集中清理楼梯间的杂物,楼道空间得到大幅释放;小区内电线整改入地,小区的上方也得到了净化;背街小巷乱停乱放的车辆越来越少,原本狭窄的小路好似被拓宽了;三角绿地、口袋公园的施建,不仅让城市多了绿意,更让居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道路渠化、升级改造,畅通的路况让人心情舒畅……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活跃着来自各个行业的志愿者们,他们用自己的志愿行动,为身边人带来便利,传递爱与文明。
“在这个城市居住了十多年,这几年的变化最大。从居民区脏乱不堪到干净整洁再到功能提升,改变的不只是我们的居住环境,更是咱们居民的幸福指数。”任城区仙营街道居民刘女士由衷地感慨着这些年小区的变化。
在税务街附近居住的市民李文成则对城区背街小巷的改变,印象深刻,“过去,税务街路两旁停放了很多车辆,还有摆摊的商贩。原本挺宽的道路,连个行人都走不开。如今,经过创城升级改造和秩序管理,道路两旁的违停车辆不见了,商贩也被安置了,税务街畅通了许多。”
“现在城区绿树成荫,公园也多了不少,健身设施配套更加齐全,济宁变得越来越宜居。而且一些路段还安装了休闲座椅,走累就坐下歇一歇,感觉城市都慢了下来!”市民唐龙感慨,这几年济宁城区仿若带上了“滤镜”,树更绿了、花更红了,人也更精神了。
6年来,城区的角角落落都在发生着变化。创城带来的改变,不仅是表现在山清水秀的环境美上,更是让市民百姓养成了礼德文明的生活习惯,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共识。
自201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目标统一、积极行动、全力以赴。“有时早上六七点就到社区开展工作,忙时加班到深夜。可这些付出,在这份沉甸甸的荣誉面前,都不算什么。创城的成功,就是最好的回报!”高新区黄屯街道金色嘉苑第三社区网格员周生芬激动地说。
全市上下六年来的辛苦付出,历历在目,仿若昨日。持之以恒的坚守,换来了如今这座城的清新、整洁、文明、向上。然而,“全国文明城市”这一荣誉称号的获得,是辛苦付出的一份成果,更是一座城市文明的开始。任城区观音阁街道后营社区党委书记薛继才说,我们对文明创建的要求应该只有“逗号”,没有“句号”。通过文明创建,应更好地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通过各种努力,始终把群众是否满意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济宁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执法监察一大队大队长孔宏业则表示,他们将立足本职岗位,担当奉献,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做到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精致,使济宁这座城市更加美好。
新闻推荐
做一名有责任心的医生 记济宁市首批知名专家、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骨关节科副主任赵晓伟
本报通讯员张勇程丹丹骨关节炎是慢性病,多发于季节转换之时,很多患者可能尝试了各种各样的疗法,但每年依然担任“天气预报员...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