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强化下派帮扶为乡村振兴聚势聚力
本报兖州讯(通讯员刘儒静赵欣)兖州区把下派帮扶作为解决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大举措,倾心推动实施,聚势聚力为 “三农”工作注入新动能,切实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坚持实践导向,一线下沉凝聚干部执行力。一线“墩苗成长”,注重把优秀年轻干部选派至驻村帮扶一线,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战场。2019年以来,从区直部门选派58名优秀干部到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美丽乡村示范村等担任第一书记,在农村一线接受锻炼。注重精神激励。建立“三谈三听”机制,定期组织座谈交流、谈心谈话,对年度考核中工作进展慢的下派干部进行“约谈”,对出现苗头性问题的下派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对成绩显著、承担急难险重工作的下派干部进行“暖心谈话”,今年以来共主动谈心谈话30余人次,全面听取和了解了“思想动态、困难问题、工作规划”,促进下派干部成长。建立对接机制。实行下派帮扶村与派出单位“双向对接”,派出单位先后为帮扶村协调争取资金123万元,为下派干部提供坚强的组织后盾,帮助解决后顾之忧,不断巩固“一人驻村、集体帮扶”成果。优先提拔使用。坚持“四个优先”,在提拔重用、职级晋升、表彰表扬、抚恤救助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有下派帮扶工作经历的干部,让下派干部有干劲、有盼头,本轮下派工作以来已提拔重用下派干部10名。
坚持党建引领,强基固本凝聚基层组织力。制度规范强基础。建立健全派驻村的各类组织,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好民事代办、村干部轮流坐班、困难党员帮扶救助等基本制度,不断提高村“两委”班子治理村庄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力。规范党建强根本。兖州区发挥下派干部示范带动作用,把抓党建促发展贯穿驻村工作始终,发挥下派干部靠在一线的优势,在派驻村开展“党建规范月”活动,指导各派驻村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抓细抓牢抓实,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58个区派第一书记村全部达到三星级党支部以上标准。亮明身份强服务。各级下派干部引导和带动派驻村以“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牵动,持续深化“三服务两提升”行动,持续叫响“村民吹哨我报到”服务理念,在村级为民服务站普遍设立“第一书记为民服务窗口”,以村民需求为导向,采取“一站式” 服务模式,协助解决有关事项和问题,促使一批事关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坚持项目帮扶,多元发展凝聚乡村振兴新动力。兖州区多元化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推动项目、资金、人才、智力要素向农村倾斜,累计发展和培育帮扶项目102个。盘活闲置资源,拓宽增收渠道。鼓励对村集体闲置资产进行全面清理,采取对外招标承包或租赁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兖州区委办驻小马青村第一书记联合村“两委”盘活7处零散村集体资产集中打包出租,实现村集体每年增收近50万元。培育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在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引领农业与二产、三产融合,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兖州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驻孙村第一书记、兖州区农业农村局驻苏户村第一书记等下派干部在特色种植基础上,新上产品深加工项目进行转化增值,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以上。借助外力外援,实现村企共赢。兖州区文化和旅游局驻张庄村第一书记、兖州区审计局驻官路口村第一书记,积极引进村外企业合作注资,村集体参与经营并享受公司利润分红,在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提供就业岗位近百个。发展物业经济,加快增收步伐。兖州区委巡察办驻大马青村第一书记利用帮扶项目资金,建设1600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招引购物中心和惠民医疗项目入驻,提升了村医疗服务水平,为村集体带来每年不少于15万元的租金收入。集聚帮扶力量,实现抱团发展。在区级层面建设第一书记村集体经济“飞地抱团”示范园项目,归集部分第一书记帮扶资金,高标准建设9个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主要用于高档花卉新品种的引进、培育、示范、推广,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从“封闭”运作到区镇村“联动”,探索出兖州区第一书记村集体经济提档升级发展的一条新路子。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郑宁王展)11月12日,由济宁国投承办的“以供应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济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论坛”仪式启动...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