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攻坚 清风拂秀地 碧水润古城 任城区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纪实
本报记者 王粲本报通讯员 崔成俊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近年来,任城区牢牢遵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统筹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力促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面构建创建工作体制机制
立足优势,打造特色,走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增强“运河之都 生态任城”魅力,是任城区历届区委区政府的重要举措。
在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区建设的进程中,该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导向,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抓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坚持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开展群众体验式生态文化教育,把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之中。
500多支社区文化宣传队伍、环境宣教队伍,数百名环保义务监督员,通过世界环境日、节能减排宣传周、生态乡村建设、运河之都邻居节等主题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全区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政协监督、环保牵头、多部门齐头并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建设工作大格局。
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任城区把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目标,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为了达到“蓝天”的目标,该区分行业、分领域,全力淘汰落后产业和散乱污企业,并通过推广清洁燃料、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开展了以VOCs减排“一厂一策”为核心的综合治理,严格落实“绿色施工”管控措施,全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不断提升,优良天数不断增加,成效均位居全市前列。
为了实现“碧水”的目标,该区把保证南水北调东线安全输水作为政治任务,不断完善“治用保防控”流域治污体系,辖区内11条重点河流水质断面稳定达到III类水质标准,坚持打赢碧水保卫战,营造了“一环清水绕古城、千顷碧波添美景”的水乡胜景。
思路决定出路,付出赢得收获。目前,任城区建全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危废固废处置、土壤生态修复、水产养殖等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综合治理方案,建立了“点源治理、生活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污泥规范化处置、人工湿地净化、环保科普教育”集中式治理设施,覆盖了辖区所有干支流,以最集约高效的方式,解决了工业园区、中心城区、镇街最突出的区域性污染问题。
构建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生态”与“发展”的碰撞中,任城区围绕“一核引领、两轴联动、三区协调、四级融合”的区域发展总体思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低碳高效、科技创新已成为任城生态与经济共赢的最佳结合点。
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信息企业达95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增长12%。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30亿元,实现利润19亿元。全区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到285家,全省首个5G智慧商圈、联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卡松高端润滑油、久天智能无人机等项目建成启用,投资15亿元的济杭港口综合物流园和投资9.8亿元的江北现代粮食物流园开工建设。
得天独厚的区位和生态造就了任城“上善若水”的人居创业品牌,各地居家置业、投资经商的人士竞相涌入。“宜商、怡居、逸生活”的朴素理想正在变为光辉灿烂的现实,以制造、高端轻工、食品、新能源为主导产业,强势推进。
全面优化城乡环境面貌
漫步城区,每一条道路都是一道生态长廊,宛如绿色飘带,尽现“城上新开百尺楼,白云人伴白云留”的蓬勃景象。任城路王母阁路综合管廊暨升级改造工程完工,纳入国家城市双修示范工程,引汶入城工程顺利实施,洸府河景观绿化、车站西路升级改造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即将完工。
这里有44个闭合式污水处理设施、有新型污水处理系统,有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创新实践。面源、点源污染的有效治理,促进了农村生态持续改善。
投入1.1亿元建成的8个大型人工湿地,构成了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一丛芦苇,满池荷花,悠扬婉转的鸟鸣伴着响亮的蛙声,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效果。
5个街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称号,2个省级生态村和115个市级生态村,这是生态文明最好的展现。
徜佯乡间,村庄绿树掩映,花团锦簇。放眼原野,2万亩特色“稻+”产业、10处农产品种植基地、6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片区,实现了持续转型增效。水稻田、花卉园、葡萄基地、甜瓜、三韩西红柿基地等一个个农业生态园区相继建成,标志着任城区农业产业结构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胜男通讯员段文为进一步加强济宁市城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保障全市空气质量稳步提升,缓解道路交通压力,根据《中华...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