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在体验中感悟升华

济宁日报 2020-11-05 07:36 大字

济宁市运河实验小学杜娟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道德与法治课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真实面目——生活德育。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空洞的说教,而是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在思维的碰撞和言语的交锋中内化道德观点,凸显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老师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教材和学生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生活和生活的学生,使品德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

调查生活,丰富生活体验。加强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必须大力挖掘学生须臾不离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境的资源,让学生的品德教育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促进学生对所受教育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在学习《我们的学校》这一课时,我先带领学生参观了学校的运动场、多媒体教室、音乐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小雏鹰广播室、电脑教室等,充分调动学生为学校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情感。接着就在展览室丰富多彩的奖状、奖杯、奖牌和图片资料面前展开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品德课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教学资源不应只局限于教材,学生、老师、家长、社会人士和劳动者都可以成为品德课程的丰富的教学资源。

创设情境,展现真实生活。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临危不乱》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位五年级的学生——罗日洪同学临危不乱,勇敢机智地对付撬门的坏蛋的事。虽然这篇课文对学生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可在绝大多数没有这种经历的学生眼里,这类事情似乎离他们很远。为了让学生直面现实,我以一则新闻为切入点,给学生以强有力的刺激。这则新闻主要是写番禺大石一位13岁的学生——小鹏一人独自在家时被歹徒杀死,并藏在了一张睡床下面,歹徒还留下了一张勒索的纸条,最后公安干警辗转千里抓住了杀人犯。同学们就被这则新闻深深地震撼了,想不到就在我们身边发生了这样惨绝人寰地事情,紧接着,我又不失时机地将同学们引入课文,在两相对比之中,让同学们去强烈地感受主人公那种临危不乱的品质。

体验活动,强化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展现他们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现实生活中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生成一种自我意识,形成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例如;在执教《友爱残疾人》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会、理解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和艰难,在课堂设计单手穿衣和蒙眼送书的体验活动,老师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引导:在生活中,残疾人要克服身体的种种不便,已是很艰难了,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最害怕的就是被人嘲笑,侮辱。而他们心中最渴望的是什么呢?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残疾人,你会怎么做?在老师的追问下,学生的感受“渐入佳境”,由此懂得了残疾人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关爱。

课后延伸,激活生活情感。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行动的。道德知识只有内化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并外化到儿童的具体行动上,品德教育才真正有实效。所以我们积极鼓励孩子创造机会,走向社会大胆实践,在行动中提升智慧,在行动中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例如在教学《快乐的国庆节》一课,课后要求学生继续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庆节各种庆祝活动。适时开展“夸夸我的祖国”演讲活动等,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自己心中的祖国,激发学生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豪感。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回归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道德与法治融入生活。

新闻推荐

城区“大二环”内 九日起限行柴油货车

为进一步加强济宁市城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保障全市空气质量稳步提升,缓解道路交通压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