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秋水碧于天 济宁环城生态带建设见闻
本报记者 张帆
本报通讯员 鞠瑞年 张志强
一湖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金秋时节的“十里水乡”鸟语花香,微风拂面,湖面水波荡漾,芦苇郁郁葱葱,不时还有水鸟低飞掠过,处处散发着婀娜的水乡气息。湖岸之上,绿树成林,栈桥廊道迂回,勾勒出十里湖生态湿地公园无限的美好风光。
“太出乎意料了,真的太美了,让人身心舒畅。”市民杜女士告诉记者,前段时间知道“十里水乡”开园了,就想着趁“十一”假期带孩子来“打卡”,结果刚一进景区,就被“圈粉”了。“以前去江南水乡旅游才能看到的景象,没想到在家门口也能看到了,以后一定会常来。”
不同于杜女士的初次“邂逅”,居住在附近的王先生一家早已经是这里的常客。“你看这里有水、有花、有草,有凉亭、有飞鸟,环境还这么好,是踏青的好去处,所以我经常带着家人来这里游玩。”
位于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的十里湖生态湿地公园项目,又名“十里水乡”,是济宁市“一环八水绕济宁,十二明珠映古城”明珠之一。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就在1年多前,眼前这令人迷醉的浩淼烟波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塌陷地。
“十里湖历史上是兖矿二号井采煤造成的塌陷区,由于历史原因,塌陷区内垃圾成堆,常年散发着浓烈刺鼻的臭味,生态环境极差,亟待治理。”济宁高新区城乡建设和交通局副局长张文彦介绍,十里湖通过科学的规划、有序的开发和保护,改善十里湖区域环境,提升水体质量,带动区域生态环境发展。“利用浅滩、深水等地势建造不同水深梯度的湿地,通过土方调整、合理布水、配植景观性水生植物以及复氧等修复措施,将景观塑造与水质处理、生态休闲与塌陷区治理相结合,打造多级生态景观湿地。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开放,已形成水域面积750亩,完成陆生绿化651亩、水生绿化721亩,硬化道路5公里、地面铺装3万平米,景观效果初步显现,已成为综合服务型湿地、城市生态氧吧、市民休闲游憩公园,对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盘活塌陷地资源、振兴周边乡村具有重要拉动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一泓碧波不仅为村庄带来了人气,更带来了产业结构和形态的转变。“十一”假期,小屯村村民伏胜迎的葡萄种植基地异常火爆。“因为环境变好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来附近游玩,基地人气也越来越旺。” 伏胜迎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上海一家研究所从事葡萄种植技术研究。看到家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他发挥特长,选择回乡创业,成立济宁市圣佳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十里水乡”湿地公园附近承包了26亩农田,种植有机葡萄、无公害蔬菜等经济作物。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葡萄正常销售送货的价格是8元,来采摘是10元钱,一亩地3千斤,一斤贵上2元钱的话,就能多6000元的收入。” 随着“十里水乡”乡村振兴示范区人流量的逐步增加,伏胜迎打算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集采摘、休闲、餐饮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基地。
据介绍,“十里水乡”项目在实施中注重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富民优势,做好“生态+”的大文章。坚持“生态+工业”,推动产业由传统煤炭产业向智能制造高端攀升,引进了凯胜机械、吉华装备制造、新华节能设备、金耀工程机械、耀辉电子、冠能充电设备等 10 余家高科技企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坚持“生态+农业”,引导建成了一批采摘种植园、大棚立体农业、观光农业、冷链仓储、农产品电商等项目,大郝、小郝、八里营、大屯等村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 1 万亩,辣椒、芸豆、黄瓜、西红柿、草莓、葡萄等生态无公害蔬菜水果销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收入超过 3 亿元,吸纳就业 3000 余人。坚持“生态+文化旅游业”,充分嫁接本地传统文化,打造了接驾码头、“梁祝”蝴蝶园、十里花海、矿山记忆、十里慢跑步道、婚庆草坪等景观小品,成为近郊济宁市摄影家协会摄影基地和市民网红打卡地,周末游人络绎不绝。“按照整体规划设计,项目二期将高标准建设旅游度假板块和餐饮文化板块,集旅游度假、温泉体验农产品会展、农家乐体验、十里湖美食一条街等内容,打造知名的近郊生态旅游示范小镇。”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办事处党委委员、建设办主任徐伟说。
记者感言:水是济宁的灵魂,更是济宁的命脉。十里水乡项目,通过全面治理和综合利用,让昔日的塌陷地实现美丽蝶变,为济宁这座“运河之都”加扣上绿水的“生态环”,既为市民提供了一处宜人的生态景观,也因生态游的日益红火,成为涵养财富的乡村“聚宝盆”。
新闻推荐
特大惠民好消息!!普亲养老 感恩回馈 □长期招聘护士,护理员,五险一金,待遇优厚。
普亲养护院为济宁市级公建民营养老项目,设有床位1000张,设施舒适,服务温馨,配有医生、护士、康复师、社工、营养师等,提供多元...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