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医附院兖州院区“医二代”眼中的父母 言传身教让他们受益良多
2020年8月19日,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今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医生这一职业的伟大,也让这个节日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作为医务工作者,他们救死扶伤,与病魔做斗争,在挽救了一个个生命的同时,更挽回了一个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可当他们脱掉身上的一袭白衣,他们也是一个个平凡的人,也有自己的家庭,由于工作忙碌,他们与家人聚少离多,有的更是长期缺席自己子女的成长,但在他们的孩子的眼中,父母的工作伟大而神圣,不仅令他们自豪,更让自己受益良多。
济医附院兖州院区病理科主任李涌之子李睿凝自述:在成长中了解父亲的工作
在我上小学二年级时,同桌的爸爸是一名外科医生,经常为患者开刀做手术,在我们聊天时,同桌也常因为爸爸的职业自豪。其实,我的爸爸也是医生,可当被问及“你爸爸也是开刀的吗?”我竟一时回答不上来,因为我只知道我的爸爸是医生,是个病理医生,至于病理医生是做什么的我一无所知。
家里爸爸的书桌上常年摆着几本厚厚的工具书,书里有数不清的红蓝两色的图案,爸爸也经常在电脑上浏览这些图案,小时感觉好神秘,后来才知道这些神秘的图案是经显微镜放大后的人体病变组织图像,里面隐藏着疾病的信息,对应的是各种疾病的名字。爸爸的工作就是去破译它解读它,然后给出一个正确的疾病名称。
上初中时的一个寒假,我有幸参加了爸爸所在医院组织的一次医院子女冬令营活动,和一群同龄的孩子一起,走进医院了解自己爸爸妈妈的工作。我们参观了急诊科、检验科、影像科并在技培中心观摩学习了心肺复苏的操作,有些遗憾的是,由于时间有限,未能去爸爸的科里看看。但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对医院有了一个新认知。
还有一次,家里的一位至亲罹患重疾,全家人都在焦急地等待活检病理结果。结果终于在惴惴不安中诞生,我从爸爸凝重的神色以及妈妈泪湿的眼眶里读懂了这个最坏的结果——癌症。于是一场与病魔的较量开始了。住院-化验-影像-麻醉-手术-病理-化疗,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我接触到更多医务工作者,一位看上去干练豁达雷厉风行的中年男性外科医生、一位知性博学的女性内科医生,还有不辞劳苦、亲切和蔼的护士们,更重要的是,我对爸爸的工作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他和同事们医治病人肉体与心灵上的伤痛,尽管他们的专业不同、分工不同,却同样伟大。
刺眼的白大褂、冰凉的听诊器、尖利的注射针头、昏暗的走廊、可怖的人体标本……这一段段有关医院的回忆,正在我脑海里渐渐斑驳而慢慢羽化为一团马赛克样的像素碎片,它们跳动着、闪烁着、汇集着、排列着,直到重新聚合成一串清晰而闪亮的字符。如果有人问我有关我爸爸的工作,我会毫不迟疑满怀自豪地大声读出我脑海中那串闪亮的字符——医务工作者,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职业。
济医附院兖州院区慢病管理科主任张群力、肿瘤科主任吕杰之子张玉强自述:跟医生爸妈养成许多好习惯
我的父母是医生,这似乎是一件特别的事,在需要介绍父母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对此感到奇怪,问我父母都是医生是个怎样的事。
父母都是医生,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幸运的是我的健康问题从来都不需要担心,一旦出现感冒、发烧等问题,都不必去医院,我的爸妈就能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来解决我的问题,让我的病痛得到减轻。
父母都是医生,这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不幸的是,作为医生的父母实在是太忙了,很多时候,我和我的父母可能一天只能在晚上见一面,中午时常因为他们过于忙碌而很难见上一面。而且,医生的工作时间非常不固定,一方面是下班时间不固定,有时为了抢救一个病人,可能要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到家;还有就是经常加班,很多时候一个电话过来,他们就会回到工作岗位上,这种事情数不胜数。十岁生日那年,我们一家本来定好一起吃小龙虾,但刚切完蛋糕,爸爸就接到了一通单位打来的电话,庆生宴晚会结束了。以前,我也曾多次因为爸妈的工作而苦恼,如今自己长大了,知道他们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是为了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而忙碌,更能感受到这份职业的伟大。
父母都是医生,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像是之前网络流行的职业梗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我的父母经常会说出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话,比如买排骨的时候,我们普通人说买的是肋排,龙骨等日常化的用词,而我的医生爸妈却说买的肩胛骨、脊骨,有时接了买菜活计的我经常会因为这种差异而导致不能完美地完成任务。在日常聊天时,他们也不爱聊一些明星八卦,有时会就遇到的某个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患者病情。有时妈妈也会向我提一些医学问题,也丰富了我的医学常识,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成了小伙伴中的健康达人。
医生同样是一个非常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妈妈所在肿瘤科工作,而肿瘤治疗指南、方案又时常更新,妈妈就经常抱着书学习、记忆,甚至在休假时期都难有看电视的时间。在这样环境生活,也让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实,我的医生爸妈和世界上其他父母一样,都一样地深爱着自己的子女。感谢这样的父母,给我生命,育我成人。
济医附院兖州院区产科主任刘伟之女孔德晨自述:随父母脚步走上从医之路
我的母亲是一名产科医生,疫情期间,由于专业、地区和年龄等条件限制,她并未参与到一线工作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可以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家休息,在那段日子里,她和她的同事们同样是一刻未停得坚守在岗位。
由于工作性质使然,母亲所在科室医务人员们承担了比平时更多的工作,也肩负起比平时更大的责任。那个时候,她每天穿的外衣会全部脱在门外;全身消毒清洁过后她才敢带着满身酒精的味道进门与我拥抱;在晚上,妈妈有时会找我谈心,说如果可以,她也愿意去支援抗疫一线。或许这是医生的职责所在吧,因为她是医生,面对疫情,所以要在自己的本职位上发光发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挑重担、负重前行。
在全国,应该还有很多像母亲那样,虽然没在抗疫一线,却也在不停奋斗的医生,他们同样是伟大的医务工作者,我为有这样一位母亲而自豪。
我父亲也是学医的,曾经也是一名医生。在我刚刚走进大学校园,选择攻读临床医学时候,他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治病救人也是一种避世,安心救护。我们要做的,就是做个好医生,好到只能做一个医生。专注而且唯一,其实也挺幸福的。”这是父亲的这句话,让我更加坚定我的选择。医生,或许做不到语惊四座,但能做到抱诚守真;或许不懂甜言蜜语,但绝对披心相付;就算没有功夫,也能移山跨海百炼成钢。看着手里由稚嫩到日渐成熟的解剖图,由潦草到日渐丰富的实验报告,心中不免会产生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生活中,身边的同学也曾问过我为什么要学医?我说,我就是喜欢。有一些东西是潜移默化伴随着自己成长起来,我出生在这个家庭,我相信我的身体里就流着医生的血。兴趣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耳濡目染的一些东西熏染着我的灵魂。我愿意为了这份喜欢选择一条哪怕并不好走的路,我愿意为了这份简简单单的喜欢去付出我十几年的青春,我也愿意为了这份单纯的喜欢去承担现在和未来的所有风险。
每当提及医疗工作,我希望大家想到的是他们曾经十余载如一日的苦读,并且几十年如一日的忙碌。马上就到8·19“中国医师节”了,在今年医师节来临之际,我想向包括我父母在内的所有在职或曾经在职的医生奉上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就叫“传承”,以此向全中国所有医师前辈致敬。
新闻推荐
周四 阴有雷阵雨 25℃ ~28℃ 雷阵雨又拍了拍你 本周五清凉天到货
近日,最让大家猜不透的天气就是雷阵雨了。一片乌云赶到有可能带来瓢泼大雨,雨衣没来得及拿出来,太阳又露脸了。本周这种雷阵...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