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难当思清凉 高延安

济宁日报 2020-08-02 08:17 大字

小暑节气一过,几天后就进入暑伏。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心”,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一段时间,也是人的身体经受酷热考验,容易生病的时候。天气热,人体的汗毛孔全部张开,以方便散热,驱除体内寒湿之气,但也给细菌及寒气入侵带来了机会。

夏日大量新鲜瓜果上市,让人大饱口福,但若食用不当,也容易引发肠胃疾病。闷热潮湿的天气,也容易使心脏、血压、皮肤等方面的疾病复发,或因防暑降温不当,而添加新的疾病。因此,我们在夏天防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防寒防病,保护身体健康。

伏天到来,酷热难耐,人们最想要的是什么?当然是清凉。为了避热消暑,人们想了许多方法,使用了各种手段。在这方面,我们的古人是动了不少脑筋的,至今流传下来的当首推扇子。

古人又把扇子称为摇风、凉友。俗语说“扇子轻摇,清风徐来”。扇子的材质一般有蒲葵叶、蒲草、羽毛、丝帛、竹、纸等。古代文人对纸折扇和丝帛团扇最为钟情,生生把它们打造成了艺术品。还有一种供多人使用的大吊扇,把一块棉布帘吊在房顶,用一根绳子牵拉,使其左右摇摆,产生凉风。记得上世纪50年代初,电扇还不普及的时候,一些理发店、茶馆、饭店,还在用这种方式为顾客提供清凉。

其次是卧具,如凉席、枕席、瓷枕、竹夫人等。凉席枕席一般是由藤、苇、竹及亚麻等编织而成,还有十分名贵的象牙席。

现在的凉席材质更为广泛,效果也更好。瓷枕已不多见,只能作为艺术品和文物在博物馆见到。但其功用可从“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的诗句中体悟到。竹夫人是一种用竹篾编成的中空圆柱形笼状物体,约一米左右,睡觉时搂在怀里或垫在腿下,可从“弄堂穿风“的原理中体会其作用。

再就是汤药和冷饮。古人把绿豆、红豆、藿香、甘草、金银花、莲子等熬制成汤剂,晾凉服下,以消夏避暑。春秋末期,诸侯的宴席上就出现了冰镇米酒。到宋代,人们把各种水果汁、牛奶、菊花、冰块等混合制成冰冻饮品,称之为“冰酪”,后来马可·波罗将其制作方法带到欧洲。今天人们常吃的冰淇淋,就是冰酪的改进和发展。

问题来了,在没有制冰设备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在炎热的夏天得到冰块儿的呢?简单说就是储存。

头年冬天最冷的时候,把大块儿冰从河中凿出来,储藏在冰窖里,第二年夏天最热的时候拿出来用。史料记载,这种奢华的避暑方法周代就出现了,是官府用来为官僚们服务的,到唐朝发展为一种产业。冬天藏冰,夏天拿出来卖,从事这种经营的被称为“冰商”。当然,这种消费是十分昂贵的,只有富人才消费得起。

咱们老济宁,有一条街叫冰窖街,想必是当年冰商集中的地方。是否属实,我没有考证过,但我确实见过真正的冰窖。那是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的学习点在今天的府河东岸,浣笔泉北,马驿桥南。院子里有一处盖着顶棚的砖砌方井,面积约有十多个平方米,深约十几米,扔块半头砖进去,就会听到“咕咚”的声音。有人告诉我,这就是冰窖,那时已经废弃不用了。因为当时咱们济宁已经有了制冰行业,最早的是饮食服务公司的“北极”冰店,大批生产两分钱一只的冰棍儿和五分钱一只的冰糕。

冰棍儿、冰糕是孩子们夏天的最爱,我们手中有限的几个零花钱,大部分都花在了这上面。而在大人的带领下,到“北极”店内享受1毛一份的冰淇淋,每个夏天顶多也就两三次。冰窖藏冰,是运用了地表深层温度恒定的原理。在屋里和厅里挖一口深井,从中汲取凉水或吸出凉气,也是古人防暑降温的方法之一;而且,这样的井,冬天会有热气冒上来,可以调节室内温度,有点儿像今天的地热空调,古人确实是够聪明的。

现在不一样了,大部分家庭都拥有了空调、冰箱,电风扇更是家家必备,冷食、冷饮、凉茶、冰茶处处有卖,就连生日蛋糕也都做成了冰淇淋式的。人们再也不怕高温酷暑了。

但是新的问题也来了,现在的人们好像特别怕热,气温稍高一点儿就忙着开空调,而且把温度调得很低,既费电又伤身体。出点儿汗就忙着冲凉水澡,狂吹风扇,猛喝冰镇饮品,这样对身体伤害很大。有的人似乎害怕出汗,整天躲在空调房间里,看起来挺舒服,挺惬意,实际上对身体不好。

据《黄帝内经》讲,暑天是万物生长最快的季节,人体内淤积的寒气、湿气,以汗的形式,通过张开的毛孔向外散发,排出体外,能达到祛病健身的功效,所以有“冬病夏治”的说法。现在,往往初伏还没到,人们就忙着贴“三伏贴”。天特别热的时候,当然要防暑降温,避免中暑,但要适度,否则物极必反。夏天要有意的出透汗,排出体内的寒气湿气,然后洗个热水澡,会感到特别轻松。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规律,我们要遵守规律,才能保证诸事顺利,身体康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清风冬有雪,顺其自然莫违拗,便是人间好时节。

新闻推荐

济宁市任城区民政局公告

根据《济宁市地名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任城区常青府(东区)居民区标准名称已经区政府批准,现予以公告。常青府(东区):位于南张街道...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