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田园综合体这艘“巨型航母”如何驶入乡村振兴的“大海”? 紫薇花开香“两端”
强势攻坚,大项目是重要抓手。2020年过半,济宁市今年主抓的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如何,直接关乎全年工作的成效。为进一步聚焦这些加速建设中的“关键点位”,《济宁新闻》特开辟“强势攻坚看项目”栏目,探访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总结梳理经验,提振强势攻坚的信心和气势。
□ 本报记者 孟一
本报通讯员 王婷婷
“庭前紫薇初作花,容华婉婉明朝霞……”7月8日,盛夏炽烈的阳光洒进济宁经济开发区马集镇的万亩紫薇花田,催开了一簇簇迎夏而绽的花苞。行走在高架于花树之上的悬空木栈道,一眼看不到头的紫红从脚下层层叠叠地弥散开去,让人迷醉。
1万亩、10亿元投资、牵涉8个村庄,作为济宁最大的单体土地流转项目,其庞大的体量令人惊叹,但也引发了很多人心中的疑问:田园综合体项目投资大、见效慢,这样一艘“巨型航母”,究竟要怎样运作才能平稳驶入乡村振兴的“大海”呢?
2019年,紫薇小镇项目正式落户马集镇,这如同平地一声惊雷,震动了小镇多年来墨守成规的发展理念。“我们是个传统农业乡镇,老百姓过去大都种小麦玉米,虽然也有不少人从事石雕产业,但产业结构总体单一,镇域经济也像灰色的石头,缺少色彩和活力。”马集镇副镇长邱晨阳说,主打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紫薇小镇项目,恰给乡镇发展注入了多元化的发展思路。
车行马集镇,田地中常见的玉米、小麦多被风姿绰约的紫薇花所取代,紫薇小镇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园区内的种植结构进行了整体调整。投资方南京埔义集团一方面依托紫薇花种植打造出新的鲁西南绿化苗木繁育基地,在进行紫薇育苗、种植和销售的同时,精准定位高端市场,培育出极具观赏和市场价值的紫薇盆景;另一方面借力现代农业技术,引入紫薇研发博士工作站,持续向产业链要效益。
记者在设于园区内的博士工作站看到,来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团队除致力于新品种的紫薇花木研发,还把精力更多用在了紫薇深加工产品开发上,紫薇根茎叶的食用、药用、观赏价值等都在得到深入开掘,而化身紫薇茶、紫薇饼、紫薇保健品后,小花朵的经济附加值也在噌噌地往上蹿。
“俺村过去到处是破垞子、烂院子,现跟着园区一改造,家家白墙灰瓦、处处鸟语花香,只拿来住忒浪费了。”提起村庄360度似的大变脸,邵庄村党支部书记邵立柱难掩喜悦之情,他说,因为村庄就在园区内,很多村民在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同时,开始把焕然一新的自家小院改成特色民宿和饭店。如今,先试先改的6户已经完成装修、准备开门营业,村民们的合作和经营意识逐渐觉醒,收入也显著提高。
邵立柱给记者简单算了笔账:村民闷头种地,一年下来每亩地也就收个八九百块钱,现在将土地以每亩每年1200元的价格租给项目后,还能长期到园区打工。因为园区面积大、业态丰富,即便是60岁以上的村民,也能找到一个月2000元工资的工作。而逐渐丰富进园区的休闲观光、婚纱摄影、康养医疗、研学游等内涵,则都为村庄参与“经营美丽”创造了条件。
从村集体每流转1亩土地获得200元土地公益金,集体经济在显著壮大的同时为园区做好了有效的功能配套;从聘请本地石雕匠人入园创作,打造精品石雕展示;到试点“园区建棚、贫困户承租”的产业脱贫模式……群众致富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大家拧成一股绳,朝着共同的目标齐发力。
马集镇副书记、镇长贺兆锋表示,紫薇小镇在做好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同时,格外重视协调村庄和园区间的关系,“花开两端”的理念为项目尽早建设成为“济宁西部城市会客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鲍童本报通讯员段英辉金玉7月10日一大早,在渔山派出所内,公安干警正通过天网视频巡查,对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周边正...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