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一核四城”建设 提升主城区“首位度” 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区

济宁日报 2020-03-28 01:18 大字

本报记者张帆

本报通讯员丁宇

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大而强,集聚产业、人才、资金等各种发展要素的能力则强。

“实施都市区融合攻坚行动,旨在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区,全力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庆峰3月2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坚定地说,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突出要素保障,积极推进“一核四城”规划实施和中心城区“一二三四”重点建设任务,助力“中心突破、组群发展”战略实施,加快都市区融合发展。

都市区融合发展,重点在于打造空间结构完整的中心城市。王庆峰介绍,下步将按照“推进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集约高效”的要求,加快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提高规划项目设计要求、团队层次,形成规划精品;强化京杭大运河两岸空间管控,把控好城镇边界线、天际线、城市色彩等关键点,留足城市通道、绿廊、绿心,推动精致城市建设;有序开展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抓好村庄规划编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建立急需用地项目库,实行项目部门联审制度,为“一核四城”发展提供土地供给保障。

道路拥堵不仅是道路交通问题,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建了主城区疏堵保畅专家组,着力提供技术支撑保障。王庆峰介绍,下步将强化技术服务力量,跟踪评估交通运行状况,动态提出交通改善方案,做好道路交叉路口建设、内环高架路范围内快速系统提升、慢行系统打造、主城区交通优化组织等内容的系统研究和技术支撑;对外助推构建“互联互通、快速快通”交通大格局,对内持续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满足1小时生活通勤圈。

济宁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炭开采造成了大面积采煤塌陷地,制约了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针对这一现状,市委、市政府创新开展环城生态带建设,着力打造“一环八水绕济宁,十二明珠绕古城”城市大生态空间格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持续做好城市外围“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整合,采取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宜林则林等方式,系统推进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完成《采煤塌陷地空间治理及生态修复规划》和《环城生态带规划控制导则》的编制,推动都市区绿心资产转型,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3公里进林带、5公里进湿地”。

新闻推荐

杨保建:每个防控站点都要亲自指导的指挥长 不分昼夜连轴转 是工作的常态

本报记者万德龙面对疫情,市公安局兖州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保建勇于担当,始终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2月11日,因连续工作...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