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走入有声世界 聆听这个世界的美好 83名听障儿童康复毕业了

济宁晚报 2020-01-15 08:09 大字

本报记者 苏茜茜

1月14日,任城区小不点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的毕业汇报演出在青少年宫拉开帷幕,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见证下,83名因疾病或意外失去听觉的儿童在经过系统的免费康复训练后,评估达标。这一天,他们顺利毕业。四年来,小不点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共有300余名听障儿童陆续康复毕业,他们进入普通幼儿园、小学随班就读。

演出现场

能听会说,孩子们充满了自信

汇报表演中有一个节目是小不点学员甜甜的展示,她背诵的是《水调歌头》。据甜甜母亲田女士介绍,甜甜第一次上台表演时仅两岁两个月,那时候害羞的她是在田女士的怀里勉强完成了节目。三年来,甜甜在康复中心越来越开朗,她喜欢主动和人说话,如今台上的她充满自信。

“我庆幸,上天给了我这样一个孩子,她乐观向上就像天使一样。”四岁半的女儿在田女士眼里就是天使宝宝的化身,她喜欢唱歌,和同龄孩子友好相处,而且还多才多艺,如今的她已经连续三年参加康复学校的汇报演出。“虽然孩子自幼患有极重度听力障碍,但我们及时为孩子申请救助,为她佩戴了免费的人工耳蜗,享受到了免费的康复训练。”田女士说,孩子虽然说话慢,有时发音不太清晰,但她勇敢表达自己,独自上台朗诵。

“孩子最初被诊断为极重度听力障碍时,我很崩溃,不敢相信,更不愿意接受。”来自鱼台的随女士告诉记者,女儿一岁五个月来到康复中心,两年的康复训练,孩子如今能听会说。随女士说,女儿第一次开口说“妈妈我爱你”时,她泪如雨下,这是骄傲也是欣慰。随女士告诉记者,通过在当地残联申请,女儿一年前免费申请了人工耳蜗,术后的康复效果明显。如今,女儿活波可爱,她把自己的人工耳蜗称为“小耳朵”,因为老师告诉她:“你们和正常的小朋友一样,只是把眼镜戴在了耳朵上。”每次睡觉前随女士会摘下女儿的人工耳蜗,小姑娘睡醒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把我的小耳朵帮我戴上吧”。随女士说,她知道,女儿已经重新走入了有声世界,她喜欢戴上小耳朵聆听这个世界的美好。

四年来,毕业孩子无一例重返机构

如今,83名康复毕业的孩子将离开康复机构,他们不一定能成为多么了不起的大人物,但毕业是他们走向社会的起点,对于康复老师来说,孩子能听会说,顺利毕业就是最大的成就感。

“要想真正的康复毕业,需要用多种评估结果给出最终结论。”小不点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的教师叶海英说,四年来,从小不点康复毕业的学生有300余人,目前无一人重返机构。这也得益于中心一直坚持的评估工作。

“评估对正在康复的学生来说是为了更好的进行个体差异性教学,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评估则是让他们在离开机构后更好的融入普通幼儿园、小学。”据叶海英介绍,目前中心每年对康复学生进行两次大的评估,评估工作较为繁琐、严苛。“评估大致分为语言听力能力评估、发育商智力评估、言语清晰度评估和构音障碍评估等。”叶海英解释说,“举个简单的例子,一般经过康复训练的学生,你给出100个词语,能听懂并读出90个词以上才算通过其中一项评估内容。”

每句话背后都是几千遍的强化训练

叶海英告诉记者,除了学前教育,中心的老师还承担了最重要的职责——听力康复,因为来这里的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让孩子开口说话的期望。“这些年,随着政策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家长们认知度的提升,前来康复的学生年龄越来越小,有的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刚刚来到中心的学生很多连最简单的发音都不会,一个简单单词甚至要反复重复几十遍、上千遍学生才能准确发音、固化下来。”叶海英说,因为每个学生的听力受损程度不同,领悟能力也不一样,因此教学区里,设有许多个小教室,供老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通过佩戴助听器等设备,可以让孩子听到声音。但是‘听到’不等于‘理解’和‘说话’,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孩子建立字词句与所指事物的联系。”

对此,小不点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杨丽莉也向记者坦言:对于听障儿童,他们每说出一句话,背后都是几千遍锲而不舍的强化训练。“与普通幼儿园授课相似,却也有不同,这里每一名老师会负责带二到三名学生,除了常规的互动课程,也就是孩子们的康复训练课,一些孩子还需要进行学前教育内容,这些都是伴随孩子们直到毕业。”杨丽莉说。

多读一点

2759名残疾儿童

去年获免费康复救助

如今,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如同小不点的孩子们一样,他们能听会说,他们乐观向上。而这一个个甜美笑容的背后都离不开精准康复的救助政策,专项康复的救助资金,多重保障之下也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受益。

2018年12月

济宁市印发了《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救助年龄由0至9岁调整为0至17岁,救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万元提高到1.5万元,并增加了“机构+社区+家庭”康复训练模式,对0至9岁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残疾儿童给予每人每月300元送训补贴,比济宁市原规定每人每月增加150元。

2019年

市政府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列入为民办好十件实事项目。细化了服务流程,对救助对象和定点服务机构实行了协议管理;市医保局、市财政局、市残联印发了《脑瘫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康复救治医疗保险和康复救助综合保障实施方案》,将医疗保障范围由0至7岁扩大到0至17岁,并提高了报销比例,完善了康复救助政策;市残联会同市卫生健康委转发了《山东省承担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准入标准(试行)》,依照《准入标准》和管理权限、属地原则,分级对承担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机构进行了评审认定,加强了监督和指导,并向社会分批公布了99家定点康复机构,满足了济宁市残疾人康复需求,方便残疾人和残疾儿童儿童家长自行选择康复机构。

2019年全年

全市共为0至17岁的2759名残疾儿童免费实施康复救助,其中肢体残疾儿童564名、智力残疾儿童882名、孤独症儿童886名,听力言语残疾儿童349名;同时,为46名听力残疾儿童实施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为32名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为100名残疾儿童捐赠了轮椅,为154名0至6岁听力残疾儿童适配助听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人数和服务率居全省前列。

新闻推荐

王楼力树“智能煤矿”新标杆

□通讯员崔鑫郭利施喜书记者张楠报道本报济宁讯“工作面所有设备准备一键启动,请沿线工作人员注意。”清脆的警示...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