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育回民小学拆迁重建换新颜 老校区变身现代化校园

大众日报 2019-12-24 09:35 大字

□记者 赵德鑫 报道今年9月投入使用的普育回民小学。□ 本报记者 吕光社 赵德鑫

本报通讯员 付吉庆 刘丽

“以前去东门小学南校区接孩子,4公里的路程碰上堵车的话可能得半个多小时。”12月19日16时,在济宁市普育回民小学大门前,家住太白小区的学生家长李金昌欣喜地告诉记者,“9月份学校新校舍建成启用之后,从家中到学校的距离仅有700米,孩子的爷爷奶奶走着就能接送孩子了。”

济宁市普育回民小学创建于1938年,位于济宁市任城区越河北路,是一所区属中心小学。“由于学校地处中心城区,紧临济宁市南菜市农贸市场,除了多个小区的适龄儿童外,附近的外来务工子女也都到该校就读。”校长王建军告诉记者,过去老校区仅有9亩地,拥挤的校区难以为辖区市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学生们连集体做操的空间都没有。

济宁市大力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受空间制约的普育回民小学进行了拆迁重建,并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新建之后的普育回民小学总建筑面积12038.55平方米。其中,教学楼6415.12平方米、办公楼1579.64平方米、风雨操场1452.01平方米,能容纳20个教学班,并且微机室、功能教室、多媒体演播室等一应俱全。

“为了节省空间,我们通过独特的设计为学生们‘挤’出更多的空间。学校的教学楼以越河的柔美形态为母题,设计成南北叠加的“S”形线,流畅优美。教学楼隔绝了来自居住区的干扰,给师生营造了一个祥和安静的学习环境,建筑整体效果与竹竿巷、越河文化相呼应。”王建军告诉记者,我们还创造性地把风雨操场半架空在运动场上空,既实现了200米环形跑道,又挤出了体育馆空间,孩子们有了宽敞的做操场地。值得一提的是,拥有地下停车场的普育回民小学设有4个出入口,地下停车场出入口、电动车出入口的设置,让学校实现了人车分流。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济宁市把教育作为一项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程,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2019年,济宁市解决大班额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新改扩建学校289所,新增学位23万个,教师1.7万名,大班额问题有效缓解,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全面改薄”任务圆满完成,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验收。

新闻推荐

“好媳妇”奖状送到“娘家”

本报通讯员邵明玄12月17日一早,兖州区颜店镇毛家村突然热闹起来,锣鼓声不绝于耳,鞭炮声络绎不绝,由史家村组织的送奖队伍来到...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