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百遍鼓励 点亮患者康复路 记济宁市中医院康复科主任程爱军

济宁日报 2019-11-19 09:58 大字

本报通讯员王碧辉

深秋的午后,斜阳透过窗户照进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康复科康复大厅,几十位患者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着各种康复锻炼。一袭白衣,戴着黑框眼镜,科主任程爱军正在查看每一位患者的康复进展,不断向患者竖大拇指鼓励,“你真棒!今天又进步不少,继续加油!”引得病陪人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

“你真棒!”简单的三个字,据说程爱军每天要重复不下一百遍。程爱军说,康复科病人大多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功能受损,肢体运动、言语功能明显障碍,生活多不能自理,患者对疾病上的突然打击在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病前病后的对比及反差让患者产生悲观情绪甚至厌世。因此,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多做心理疏导,多给予鼓励,对于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很有帮助。

今年7月23日,53岁的闫先生突发大面积脑梗,在另一家医院的监护室治疗一个月后转入济宁市中医院康复科。入院时,患者右侧肢体完全瘫痪如面条,不能自主大小便,丧失言语功能。患者卧病在床,情绪极为低落、烦躁,经常因大小便不能与家属沟通而对家属发火。其家属常哭泣,不知如何是好。程爱军及时带领康复团队为患者“量身定制”康复治疗方案,把心理调护放在重中之重,首先做好其家属的心理疏导。“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对于患者恢复非常重要。”程爱军说,患者言语上无法表述,但心里明白,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和陪护更有耐心。某日查房时,程爱军指指他的小腹,用手语描述腹胀,然后又拍拍床帮,即告诉他有便意就拍床帮,患者突然明白其意,当即咧着嘴笑了,程爱军给他一个大大的赞,“你真棒!”从此,再也没尿过床,患者慢慢恢复信心,配合康复锻炼。通过2个月的中药、针灸等传统治疗结合物理治疗、运动治疗、言语治疗等现代康复技术,最终患者在家人的看护下能自己行走,大小便基本自理,也能简单的说几个字,基本听懂讲话。

有一次查房,一位偏瘫患者病人家属嘟囔着患者今天训练的不行,腿抬的不如昨天高,言谈中充满埋怨、训斥,病人像做错事的小学生一样低头不语。程爱军检查病情后,笑着说,“这不是已经进步了嘛,腿上的劲比前一段又增强了。很棒!继续坚持锻炼。”患者本来苦闷的表情接着阴转晴,开心地说昨天都做了哪些锻炼。

来自某县的一位女孩今年只有二十多岁,刚刚考取研究生的她,因为行动失常,查出“肝豆状核变性”,经过专科治疗后,病情稳定,但是四肢活动不灵,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刚入院时,坐轮椅的她情绪低落,自卑、哭泣、爱发脾气,对未来失去信心。程爱军及其医护团队不断与患者谈心,给她分析病情及预后,鼓励她配合康复训练,三个多月后,可以在家人的陪同之下散散步,心态变得乐观向上起来,现在已经参加工作。

“康复是一个长期且枯燥的过程,病人乃至家属都容易厌倦,甚至放弃治疗,这就需要康复医生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在为病人提供高质量康复治疗的同时,要善于发现病人的进步,及时鼓励病人,给予他们信心。”程爱军坦言,康复科的患者看似一个个老弱病残,没有生机与活力。但其实康复科是医院最阳光的一个科室。在康复大厅,所有病人都集聚在一起锻炼,交流病情,病友间相互祝福与鼓励。真棒!加油!继续努力!每天的康复大厅,鼓励声、欢笑声不断。“通过不断鼓励加油,让患者‘主动康复’、‘快乐康复’,最终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回归社会。”程爱军说。

新闻推荐

任城民营企业服务队开展企业特检特色服务

□记者吕光社通讯员徐进张敏报道本报济宁讯11月6日,应任城民营企业服务队邀请,济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人带领该...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