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服务一次次温暖这座城市 人性化救助!临时的家也很温馨

济宁晚报 2019-11-15 10:41 大字

本报记者 苏茜茜

初冬的午后,在市第一救助管理站里,阳光透过窗子洒在一张单人床上,坐在床边的人正捧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认真阅读。受助人小光放下手中的书对记者说:“这里环境特别好,我喜欢住在这里。”

2014年,小光在城区街头被民警发现,衣衫褴褛、精神恍惚的他随即被送到了救助站。2017年12月份,市第一救助管理站新站正式启用,小光跟着工作人员一起来到新站生活。“现在每天晚上在值班室看会儿电视,回去用热水泡泡脚,然后就在空调房内休息了。”新站各项设施完善,干净整洁,如今的小光也越发讲究起来,他对自己也有了严格的要求。洗衣服、晒被子、读书、看报纸……小光说,虽然至今还是暂居救助站的“流浪汉”,但生活比普通人还舒适。

济宁市社会救助从临时性措施发展到制度化保障,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织密兜牢了基本民生保障网。济宁市在全省最早建立并落实社会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保障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增长。今年,城乡低保标准已实现“十四连增”。养老服务从面向困难老年人逐步拓展到全体老年人,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济宁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在民政部、财政部的绩效考核中获全省唯一的优秀等次。儿童福利向所有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延伸。自2019年1月1日起,济宁市将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由每人每月不低于720元提高到不低于920元;福利机构集中养育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由每人每月不低于1200元提高到不低于1400元。将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由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提高到不低于500元。

近年来,济宁市慈善城市品牌影响凸显,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婚姻登记管理不断规范,殡葬改革持续深化,惠民殡葬政策全面建立。各级民政部门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新闻推荐

早出晚归 巡查清扫 跑上跑下 每天走两三万步 一半来自爬楼梯

本报记者谢莹通讯员袁帅早上六点半,天蒙蒙亮。阜桥街道后铺社区暖心志愿服务队队长吴建春已经来到岗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