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驻村情怀 兖州区“第一书记”开展“三服务两提升”主题活动纪实

济宁日报 2019-08-22 10:11 大字

本报记者 徐斐

本报通讯员 张美荣 张树锋

“新修村里的水泥路、扶持有条件的群众办小工厂、引导群众流转土地种植特色种植业、利用废弃坑塘建休闲广场、为村集体建设苗木种植基地、安置闲散农民到周边企业就业、群众用上自来水、改造提升村两委办公条件……”看似点滴的事情,却是兖州区“第一书记”开展“三服务两提升”主题活动的生动实践,也折射出“第一书记”驻村为民情怀。

兖州区委组织“第一书记”开展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干部执行力为主要内容的“三服务两提升”主题活动。“围绕‘三服务两提升’,我们制定了110条任务清单,引导‘第一书记’们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踏踏实实为驻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兖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闫峰表示。

帮扶帮在关键点

解难解在困难处

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新驿镇东二村地处兖州西北部,一个人口1500人左右的经济薄弱村,不临城不靠厂。济宁市公安局驻兖州区新驿镇东二村“第一书记”曹景文来到后,依托该镇苗木种植优势,建起了40亩的苗木基地。他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村两委用集体用地种植的北美海棠、黄金槐等附加值高的苗木,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解决了村里改善环境、为群众服务的经济来源。另外,购置设备引进了制香厂,为村集体增加收入。

驻村两年来,东二村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泥泞路变成水泥路,破烂不堪的村委大院被十几间红砖灰瓦房所取代,建起了休闲广场、健身广场,给村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在兖州,“第一书记”驻村纷纷把服务发展壮大村集体收入作为突破点,在立足村情实际、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党支部引领创办合作社,引进产业项目、推进土地流转、优化种植结构、盘活闲置资产等方式,实现精准切入,多渠道找准发展路径,培育一批符合村情实际、群众容易接受、收益较快的产业项目,提升村集体“造血”能力。

如今,“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呈现出全面开花、亮点频闪的格局,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得到显著提升。新兖镇武村的大棚灵芝种植、漕河管口的葡萄种植、新兖镇牛楼村的乡村旅游、新驿镇姜村的苗木种植、小孟镇梁村的中药材种植、龙桥街道五里庄村发展建筑产业和物业……各具特色的增收模式为所驻村增添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通过‘第一书记’驻村服务发展,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力争到年底消除村集体经济5万元以下的村,彻底摘掉穷帽子”。区“第一书记”下派工作队的负责人表示。

一茬接着一茬干

服务群众心不变

济宁市委统战部驻新兖镇沈官屯村“第一书记”入村两年来,为村里新修了水泥路,建起了休闲广场,改造了沿街门头,投资40余万元打了深水井,大大改善了村庄环境。记者在采访时,该村干部群众纷纷念叨起“第一书记”为村里办的实事、好事,浓浓的感激和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刚刚接替“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区商务局李郯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拉出了驻村工作计划,在原有“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基础上,准备引入有经验的企业打造家庭农场或休闲村居,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村民就业;依托村党支部建立村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站,拓宽民事代办渠道,为群众提供“互联网+民事代办”服务等一系列措施。沈官屯村党支部书记汪树标对“第一书记”扎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精神大嘉赞赏:“‘第一书记’更换了,但‘第一书记’为群众服务的情怀没变,接力为村里谋发展的思路没变。”

驻新驿镇姜村“第一书记”在进村入户与群众交流中发现,群众对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提的意见比较多,便与村两委成员商量,提出了改造提升村容村貌的设想。随后工作组积极争取各级政策资金,新修了长1900米的排水沟,实施了长3000余米、面积近20000平方米的“井字型”主街改造提升工程,对南大街进行了绿化,共栽植海棠、银杏、红叶石楠、冬青等3000余株。粉刷墙壁,建成了内容丰富、格调清雅、富含正能量的文化墙。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从群众最盼望解决的问题入手,全区“第一书记”们统筹协调各方资源,近两年共协调1800余万元实施办公场所改造提升、道路维修、沟渠清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铺设道路2万余米,修建排水渠3.8万余米,粉刷墙壁10余万平方米,栽种绿化苗木,修建文体设施28处,新建改造9处办公场所,改善了村庄基础设施和综合环境,提升了各村群众的生活生产水平,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第一书记”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因地制宜接地气

惠民之举润民心

新兖镇牛楼社区是济宁市第一个农村社区党委,社区人口有7000多人,安置社区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成了驻村“第一书记”和社区党委成员最关注的事情。在“第一书记”讲解上级政策的引导下,牛楼社区发挥“党建+公司+农户”模式,利用泗河废弃河滩建起了花海彩田景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建起了牛楼味道生态农庄和苗木基地等集体产业,安置社区内闲散劳动力近千人,每年收入在3至4万元,另外入股的群众年底还有分红。

区兴隆文化园管委会的高腾是小孟镇陶函村“第一书记”,他引导有条件的农民搞家庭农场,发展特色种植产业,蔬菜、瓜果卖到城里。

颜店镇少数民族村庄玄帝庙村,驻村“第一书记”深入梳理村情民意,走访慰问老党员、困难群众,为村民进行义诊,发放了8000余元的免费药品,举办养殖技术讲座,为33户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免费疫苗。

驻村“第一书记”们一项项惠民之举,充分体现出党委、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如甘泉一般滋润着驻村群众的心田。

把班子“拢”起来

把能力提上去

“第一书记”到村任职不是取代村干部,而是要把阵地建起来,把散乱的村班子“拢”起来,把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提上去。“第一书记”紧紧抓住组织振兴这个“主心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班子带队伍上,手把手教提高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本领。

定期召开村级党组织生活、村民代表会。组织开展“亮身份、明职责、压担子、讲奉献”活动,“第一书记”带领村干部到联系户、包保户征求意见,解决难题。与村“两委”班子深入交流,认真分析村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两年工作规划和任务目标,为日后的驻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组织党员、群众干在一线,抓村庄环境整治,建设文化大院和广场,发展特色种植项目,帮助村增加集体收入。村班子的威信提高了,共产党员的形象树起来了,群众参与村活动的积极性也上来了,村庄风气转变了,全村风正气顺。

积极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于生活困难党员,将日常关怀与节日慰问相结合、精神鼓励与物质扶持相结合,让每一位困难党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关心关爱,使困难党员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驻后张海村“第一书记”工作组促成村党支部与台属支部、慈善总会、企业家协会等公益组织、社会团体建立联系,成功举办一系列主题党日和支部联建活动,将产业项目、致富信息等带入村内,帮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进村民致富奔小康。目前,共有26个先进支部与“第一书记”村党支部结对子,支部联建已成为提升村党组织组织力、影响力和服务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新闻推荐

大爷出门遛弯 顺回他人电车

失物返还本报记者李胜男通讯员赵彤8月14日上午10时,任城区公安分局共青团路派出所在领袖庄园购物广场开展了赃物返还仪式...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