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服饰的变迁 感受汉服的魅力

济宁晚报 2019-08-02 08:58 大字

本报记者 刘帝恩 通讯员 李富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涵盖的方方面面都大有学问。而“衣食住行”中衣为首,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济宁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苏迎冬,从汉服的起源、汉服的分类、汉服礼仪、汉服妆容、与汉服相关的服饰搭配,以及未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服饰发展的思考几个方面,做了如下探讨。

了解汉服起源 汉服蕴含丰富的内涵

想了解汉服,首先要了解两个概念:何为汉?何为服?

汉,是从汉朝开始逐渐出现的自称。从先秦上古时代至今,这个中心民族还有一个名字:华夏民族。华夏民族是汉族的前身,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源头,为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

服,原意是降服、服从,后转化为“服侍”。衣服是用来保护人的身体的,是对人身体的一种“服侍”,这就是服装、衣服之“服”的语源。“服”字有了“衣服”之义后,也被古人大量使用。《诗·小雅·大东》有言:“西人之子,粲粲衣服。”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服”的概念里面蕴藏着很多的内涵如:衣服、服饰、制度和文化。服装两个基本特性:保护性和装饰性。

汉服彰显风雅右衽从诞生一直沿用至今

汉服为上衣下裳,上体称“衣”,下体称“裳”。《释名·释衣服》曰:“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黄帝创制了衣裳,上衣下裳制是缘于古人对天地的崇拜而产生的一种服装形制。“裳”最初只是将布裁成两片围在身上,后把前后两片相连成筒状,即现在所说的“裙”“裤”。后又出现了一种将上衣下裳合并的服装,名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保暖性佳,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因不适于劳作运动,多为贵族穿着,以彰显女子之窈窕、士人之风雅。

汉服有明确的右衽制度。衽为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在古代,左衽被视为蛮夷,所以右衽也是区别华夏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识。到了明朝,道家以左为阳右为阴,右衽标识阳气胜过阴气,这时期开始,左衽代表故人,这也就是寿衣的基本形制的由来。右衽这个意识形态诞生后就一直沿用至今,即使清朝剃发易服,汉人穿衣服依旧是右掩,民国时期的长袍亦是如此。汉服中交领从一开始的方形的矩领演化过来。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既人道,既方与正;而袖子,其实都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

无扣结缨,也被称作系带隐扣。汉服几乎不用扣子,两根细细的带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结缨”一内一外就牢牢固定了衣襟。隐扣,又称暗扣,一般用于圆领衫,表面看没有扣子,其实一颗布纽,隐藏在了里面。

褒衣大袖。这里的“褒衣”是针对现代的紧身束身衣而言的。“袖宽且长”是汉服礼服的特点,但不是唯一的特点,汉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较常见。宽袍大袖中的袖子的宽窄长短也都很有讲究。汉服袖子一般都比手臂长,最常见的深衣规定要回挽至肘,而袖径最宽的竟达四尺,垂下手几乎及地,这种设计相对人体而言,显得是过大了。如果将其平展放置,则显得平凡无奇,但是当着装者曲臂时,这种大袖就会形成优美的流线,在人的举手投足之间,或临风而立之时,变化着运动美。

汉服极具美感展现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

古人三重法,穿着方式上一般有三层内衣、中衣、外衣。内衣分为:主腰、抱腹、心衣、裲裆、抹胸、肚兜,起到保护腹部与胸口防止受凉的作用,各朝代形制略有不同。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

另一种为直裾袍。直裾袍西汉时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西汉名将霍去病之弟霍光,受汉武帝遗诏辅助昭帝即位,并将自己的外孙女嫁给昭帝做皇后。为了让皇帝宠幸皇后,早日得子,霍光就让所有的宫女都换上了穷绔,让皇帝不对其他女人发生兴趣。

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唐代女服中有一种在贵妇间流行的款式:高腰襦裙。宋代服装一反唐朝的艳丽之色,形成淡雅恬静之风。明代废弃了元代服饰制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恢复了汉族礼仪,并对服饰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确立了明代服饰基本风貌。明代妇女下裳多穿裙,穿裤的少见。 明代流行袄裙(襦裙的演变),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 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都绣以花鸟图案,另在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即为“凤尾裙”。下裙时兴“千褶”、“百叠”,腰间系以绸带,裙色一般比上衣鲜艳,更有用整缎折以细褶的,为“百折裙”。

此外,还有对襟上衣、斗篷、裤、深衣、祭服、朝服、公服、婚服等服饰文化,配上簪、钗、华胜、钿花、蓖、扁方、分心、步摇、笄等饰品,极具美感。发型和面妆的考究,同样是汉服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汉服服装研究和服饰领域的创新,最为重要的是如何用现代创新的手法将这些基因进行重组和变革,既要展现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又要适应当代国人的审美和穿着习惯。

新闻推荐

八月缤纷研学夏令营 开心集结中 让我们一起感悟学习多元文化、在旅途中奋力成长

这个夏天,让我们一起行走在中国大美河山,一起遇见历史和蓬勃的希望。尽情放飞自我,在体验中学习,在锻炼中成长。相信这个夏天...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