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蓝·净 太白湖新区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宜业新城纪实

济宁日报 2019-06-10 11:14 大字

本报通讯员李季孟庆建苏腾

全区绿化面积达到2411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44%……一组组数据背后,是太白湖新区生态新城建设交出的亮眼成绩单。近年来,新区紧紧围绕“一核引领”战略定位,牢固树立“生态立区、环保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为核心,聚焦“碧水、蓝天、净土”三大攻坚战,全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加快建设生态宜居新城的步伐。

健全制度、责任、执法“三大体系”。成立了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环保局牵头抓总、各部门分工配合的污染防治指挥部,建立了定期研究环保工作机制,出台了《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意见》、《新区建筑工作扬尘治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涵盖大气、水、土等环境要素,执行全市最高排放标准,坚决杜绝超标排放行为。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决取缔污染企业的同时,制定出台文化旅游、现代金融、医疗健康、总部经济等绿色产业为主导的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规划,形成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良好导向。实施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全区划定网格12个,配备专职网格监督员12名,形成了区镇村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投资2200余万元建立了二级环境监管平台和镇街三级监管平台,配备了4台新能源执法车以及无人机等设备,配齐配强人员力量,成立了镇街环境执法中队,推动执法力量进一步下沉。实现了镇街和重点区域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建筑工地和各类堆场安装扬尘自动监测和视频监控设施“三个全覆盖”。

打响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战役”。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从整治污染源头入手,完成了全区75家“散乱污”企业的综合整治、实现全区9个在建项目视频监控及PM10扬尘检测设备全覆盖;实行全时段、全方位、全天候“三全”道路保洁模式,城市道路卫生始终保持“五无四净”标准;因地制宜地推广洁净型煤、兰炭、优质无烟煤等清洁煤,已完成33 个村居 9507 户的气代煤、电代煤改造工作。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洸府河、老运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作用。加强市污水处理厂、北湖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监测,投资400余万元加快推进石桥污水处理站建设,不断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纳污坑塘治理水平。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农用土壤环境监测、评估与安全性划分等工作;强化用地监管,落实企业土壤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及时剥离遭受污染不适合耕种的土壤,保证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

实施花满新城、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海绵城市建设、塌陷地综合治理“四大工程”,统筹建设,不断优化城乡生态、美化人居环境、增强城乡环境承载力。坚持“一路一景、一道一色”理念,以打造“花满街、花满园、花满廊、花满墙”为目标,以森林城市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城市绿化提升“花满新城”三年计划,先后完成了九条道路的特色景观打造、5条道路进行绿化提升,补充完善了城市绿道系统,增强了道路景观效果。按照“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新区对美丽乡村示范片区、生态文明村、环境整洁村进行了全面提档升级,村居主次干道共补植乔木3000余棵,种植灌木4000余棵,铺设地被27.9万株。新区坚持蓄排结合的原则,开挖建设了面积70公顷的北湖湾、3.5公里的新运河和北湖新河,减轻了瞬时暴雨对管网、泵站的冲击,及时回灌补充地下水,并作为水系景观用水循环使用,全区累计建设海绵区域面积6.45平方公里,建成雨污分流管网370余公里。系统安排部署了塌陷地治理规划、土地补偿、流转措施、土地复垦、城市建设与煤炭开发协调等方面工作,累计投入资金6亿余元、综合治理塌陷地2.9万余亩,恢复耕地1.3万亩,建造高标准鱼塘和养殖基地1万多亩。

推进太白湖景区提升、市立医院、市文化中心等“五大项目”。完善城市配套,全面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基线。在优化美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新区立足发展定位和建设任务,突出抓好商业、娱乐、教育、文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项目,提升市民舒适度和便捷度,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生态新城。

新闻推荐

浓情蜜粽共话佳节 学校:弘扬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苏茜茜通讯员周双熙宋丹6月6日下午,市实验初中举行“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