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天火车长路到2小时飞机旅途 孟庆璞:我与祖国一同成长

济宁晚报 2019-06-06 01:01 大字

本报记者 刘帝恩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在不经意间,时间的刻度即将走到新中国70华诞。在济宁市,有一群特别的“福娃”,他们与新中国一起出生,一同成长。和祖国母亲特别的缘分,个人与国家命运的充分交织,让他们的青春烙下了鲜红色的印记,也让他们的人生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物质丰裕,从精打细算到退休金“花不完”

孟庆璞是一位退休教师,1949年6月出生,现居古槐街道西门社区。即将迎来70周岁生日的她,将新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看在眼里。

“1966年,我初中毕业以后,先是去了贵阳的亲戚家,在那里打了两年工。”19岁那一年,孟庆璞考取了当地的师范学校,随后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当时在602库子弟学校教学,是一个航空企业里的学校。”回忆起年轻时,孟庆璞深有感触地说,一个系统40多个厂,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能在学校教课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她感到十分幸福。

从参加工作到迈向新时代,改变来自方方面面,而最容易察觉的幸福,就是“钱袋子”逐渐鼓起来所带来的喜悦。“我第一个月工资是26.5元,这个我记得很清楚,第二年转正涨到30.5元,第三年36.5元,然后一直30多元持续了好几年。”刚参加工作的的孟庆璞,和众多精巧能干的姑娘一样,生活算盘打得细,处处想着为家里攒些钱。

“当时在街上看到个花布的衣服,我十分喜欢,讲完价卖7.5元,犹豫了再三,最后还是没舍得买。”在当时的孟庆璞看来,7.5元的衣服属于“天价”,买一件贵衣服,意味着要挨饿,本来中午能吃个一荤一素,买了衣服就只能吃馒头咸菜。“后来工资涨到30多块钱,才舍得把那件衣服买回家。”孟庆璞笑着说。从26.5元到上千再到2007年退休后领“好几千”工资,现在的生活和物质条件是过去那个年代想都不敢想的。

除了兜里的钱“花不完”,孟庆璞还有另一个幸福——儿子在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济宁工作定居,让她得以叶落归根。“虽然在外省工作退休,但我的根在山东,正好有这个契机,我和老伴就回来了。”如今的孟庆璞生活十分幸福,儿子儿媳孝顺,生活悠闲乐趣多,平日里在老年人活动中心和三五老友唱歌拉呱,别提多惬意了。前不久,孟庆璞参加省统战部的征文比赛,还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这让她坚信,老年人也能发挥自己的能量,为祖国发展出力。

生活便利,从电力不足到灯火通明

“那时候的城市因为电力供应不足,晚上常常停电。虽然电灯已经不是奢侈品,但家家户户还是准备了煤油灯和蜡烛备用。”孟庆璞说,城市用电的变化是国家发展的一隅,也是百姓生活变化的万花筒。

儿子在煤油灯下用心准备考试,一旁的孟庆璞一边扇着蒲扇一边挑着灯芯——这个场景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后来儿子来到济宁的电力系统工作,我跟着过来住,就发现济宁当时比较落后。”孟庆璞回忆,当年城市电力线路老化、变压器容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制约着济宁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市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大功率电器进入家庭后,用电负荷急剧增加,电压不稳、机井抽不上水、跳闸等现象都是家常便饭。”后来,随着城市电网改造力度的逐渐加大,以上问题也几乎消失不见了。

出行便捷,从5天火车到2小时飞机

当年在贵阳工作时,最令孟庆璞感到头疼的,是逢年过节带着孩子回山东老家探亲。“卧铺不舍得买,都是买硬座,要走两天两夜。”因为要转车,遇到客流高峰期,买不到坐票也是常有的事情。遇到好心人,会让抱着孩子的孟庆璞坐上一会儿,运气不好时,孟庆璞要抱着孩子一直站着。孟庆璞说,每次回家探亲,就像跑完一场马拉松,到家后感觉身体像散了架一般。

“有一年,遇上发大水,我们辗转多地转车,加起来走了5天。”那一次旅途让孟庆璞至今难忘。火车上没吃没喝,忍受着人挤人和口干舌燥腿脚肿胀,孟庆璞硬是凭着坚韧的毅力像“铁人”一样坚持了下来。

数十年的发展,让中国的铁路交通网飞速发达,如今人们出行,可选择的交通方式丰富多样,汽车、火车、高铁、飞机等,让出行变得不再困难。得益于此,孟庆璞的旅途时长也大大缩短。

“在贵阳我们还有房子,现在也不准备卖了,都是到了夏天去避暑。”孟庆璞笑着说,现在从济宁到贵阳,只需2个多小时飞机就能到达。

祖国发展日新月异,让孟庆璞既幸福又感到知足。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和新中国一起成长,是她的希冀与梦想。

新闻推荐

包粽子学刺绣,品味端午有妙招 一招一式一针一线 真是味!

本报记者刘帝恩通讯员李勇端午节来临之际,济宁市任城区仙营街道多个社区开展了形势多样的庆祝活动。4日一大早,谢营社区文...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