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里听大戏
有板有眼
李营街道汪庄村的崔兆凤看孙子之余在练习舞蹈,“再练一段时间我也登台表演。”崔兆凤说。
乐队有时连续演奏三个小时,但大家乐此不疲。
化妆准备
本报记者 王仰浩
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头钻进它的菜市场。在这里,你不仅能听到摊贩的吆喝声、市民的讨价还价声,有时热闹的集市里还会传来字正腔圆的戏曲声。
每逢农历四、九(初四、十四、二十四、初九、十九、二十九),对于李营街道的居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十里八村的居民赶到位于街道中心地带的农贸市场赶大集。而对于四面八方的“戏迷”来说,这里更是一场文化盛宴。锣声一响,菜市场的一角就会响起山东快书、河南豫剧、农家小品。
“退休之后就开始来这里和大家一起唱戏,顺道还能买些新鲜的蔬菜水果。”28日是农历二十四,家住城区的谢芳骑着电动车来到了李营街道农贸市场,站在菜市场水泥台之间几尺见方的空地上,她唱起了豫剧名段《穆桂英挂帅》,尽管没有专业的服化道,但是精彩的演唱仍迎来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谢芳说,从年轻的时候她就喜欢戏曲,退休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票友”一起交流学习,这几年只要李营有集市她就会赶来唱几曲,因为只要有集,大戏就会有。
从2005年到现在,李营街道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菜市场里,戏曲演出几乎从未间断过,这在济宁地区并不多见。“当时成立艺术团的时候就是想着能丰富中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没想到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来听戏、唱戏的市民越来越多。”2005年,退休之后的方静和几位好友成立了李营镇中老年文艺协会,后改名为春雷艺术团。“大家来自四面八方,都是同一个兴趣爱好相聚在了一起”。方静说,艺术团现有成员30人,演员19人、乐队11人,平均年龄都在55岁,年龄最大的年逾八旬。“每逢李营集市,大家都会赶来,没有演出剧本,现场编排节目,免费为大家唱戏,如果有观众想唱一曲,也可以登台演出。”
据悉,李营农贸市场改造之后,相关部门在市场上专门预留了一块空间供演员表演,而且还准备有更衣室方便演员休息更衣。“现在我们主要在咱李营街道集市上演出,有时也会去周边乡镇表演,十四年来,我们做的公益惠民演出已经达到了700余场。”方静告诉记者,集市是充满着生活气息的地方,戏曲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咱城市的文化会更有韵味。
十多年的演出,最后留下来的资料零零散散。“许多人还不会用微信,包括我。”团长方静笑着告诉记者。
精彩表演引来阵阵掌声
几位刚刚结束表演的大姨在一起合影,手里拿着她们曾经的演出照。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徐斐本报通讯员许恩波丁潇倩在兖州,从区委书记、区长到普通党员干部纷纷加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活动中来,带头参...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