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实施策略研究

济宁日报 2019-05-20 10:01 大字

济宁市任城区喻屯第一中心小学

陈荣贞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良好品德的最佳时期,这期间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的合力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本人基于对三结合的实施策略的思考做了以下探索。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诸多环境和因素造就了儿童的品德,其中学校教育这一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学校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充分开展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促使小学生的思想品德逐步规范化,可以从下两方面做好工作。

创建良好的班风,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舆论与风气,让班集体成为小学生品德形成的摇篮。我们利用班队会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介绍“十佳少年小故事”、“名人事例”等活动,激发小学生端正行为的意识,引领学生制定班级公约,树立集体意识,形成集体荣誉感,使之产生“久熏幽兰人自香”的自我教育。并结合清明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确定活动主题有计划地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在三月份开展“学雷锋 树新风”活动,清明节开展“缅怀先烈,传承文明”活动,活动中让学生谈感想、说打算,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自己的想法,促使学生自我完善。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交流,形成互动的教育局面。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首先成立“家长学校”,引导小学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子女品德形成、培养的重要作用。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对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培训,增强家长科学教育的意识,将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完善和补充,二者相互促进。其次每学期定时召开家长会,增加一些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典型经验交流,让家长重视子女品德的发展。最后建立家校活动交流卡,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学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后,学生与家长要在家校交流卡上记录参加活动的收获与体验,引导学生把体验与收获落实到学习与生活中,从而达到小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的目标。

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发展。社会教育对任何人来讲都具有终身性,良好的社会风气在无形中影响孩子成长。学校要积极协调一切力量服务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优化内在素质。一方面聘请校外辅导员进行宣传教育。如为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可以邀请法治专家为全体师生进行法治安全教育专题报告,提升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筑牢校园安全防护墙。另一方面深挖社区教育的作用,积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我们学校主动联系所在村镇,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活动,让学生明确劳动的意义,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利用参观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红色革命历史,弘扬革命传统教育。

总之,学校教育应该从校内向校外延伸拓展,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三结合的教育网格,以实现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最优化。

新闻推荐

为推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 提供重要人才力量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何斌)日前,济宁市农村基层干部专科学历教育2018级开学典礼在济宁市农村干部学校(院)举行,200多名学员参加了...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