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 乡风美 任城区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本报记者宋仪凯
本报通讯员王世友范培倩
暮春时节,花红柳绿,万物勃发。行走在任城区唐口街道大流店村,白墙灰瓦的特色民居掩映在碧水绿树之间,三五成群的村民聚在广场上休闲娱乐,处处透着乡村的静谧之美。
现如今小有名气的大流店村4年前还是一个落后村,村集体不仅没有收入,还背负着外债。“以前村里常年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很难实现小康。”2014年当选村支部书记的张美珠对村里落后的原因有清醒的认识。上任之后,张美珠开始琢磨着怎么让村里的老少爷们靠农业新技术富起来,凭借着多年在外闯荡的阅历和种植大棚的经验,他决定在村里发展草莓大棚种植。
大流店村的草莓种植大棚让很多初见者眼前一亮。在村里的双创中心里,基质培与水培复合栽培、螺旋柱栽培、立体支架无土栽培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具备食用、观赏等多功能的草莓新品种层出不穷,无论是从理念还是从技术上都与普通的大棚种植有了质的提升。
乡村振兴根本在产业振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流店村改变了“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转而向农业“新六产”要效益。现在大流店村已建成占地300亩的草莓种植产业园,标准化日光大棚100多个,带动周围15个村种植草莓,农户年均纯收入增加3到5万元,初步形成了育苗、销售、采摘、乡村游与一体的产业链条。大流店村先后被评为济宁市“乡村振兴”样板村、省美丽休闲乡村,入选首批省级森林城市和森林乡镇(村居)名单,从落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大流店村靠种植草莓“火”了,而离此不远的孟楼村则靠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走上了致富路。在种植户孟建斌的大棚里,圆润饱满、色彩鲜艳的七彩西红柿挂在藤蔓上,透着丰收的喜悦。2018年村里建起蔬菜大棚,常年在外打工的孟建斌回到村里承包了两个大棚。“村里给建大棚,还请专家提供技术指导,租金也不贵,两个大棚一年下来纯收入有6万多块钱,算下来在村里干不比在外边挣得少。”孟建斌的话语里透着自豪。靠着发展大棚种植,孟楼村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村里也甩掉了“空壳村”的帽子,村集体收入达到20多万元。“村集体有了钱,就能修路打井,给村民办更多实事好事,把村里建设得越来越漂亮,愿意回村里发展的年轻人也会越来越多。”孟楼村支部书记杨秀玲的底气比以前更足了。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魂”,村民的腰包“鼓”了,脑袋也不能“空”了。在唐口街道张寨村,村支部书记张存先说起了他“三次流泪”的故事。最近的一次是,村里投资500万的西兰花深加工项目面临几十万的资金缺口,作为支部书记的他一连几天愁的睡不着觉。在最困难的时候,村里的老党员悄悄召集村民开会讨论怎么办,没想到村民自发提出了集资捐款的倡议,你一万,我五千,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村民团结得像一股绳一样,得知这一情况的张存先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张寨村淳朴的民风既是农村乡土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硕果。多年来,张寨村坚持打造“书香张寨”目标,每年组织开展“书香家庭”星级评选活动,对优秀学生给予资助,对优秀人才在村里显要位置张榜表扬,通过广播、墙绘、儒学课堂等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用传统文化涵养民风民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位置偏僻、人口不多的张寨村走出了3名博士后,7名博士,38名硕士和本科生,28名人民教师,成为十里八乡村民羡慕的文化村。
产业调整富了村民口袋,乡风文明引领乡村振兴,广袤的农村处处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一幅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任城区始终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编制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专项工作方案,加快推进示范带、示范镇、示范村和重点项目建设,重点筛选培育喻兴产业园、忠诚农业、守旺园艺农博园等20个乡村产业振兴示范项目,新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89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2处,“稻+”产业基地面积突破15000亩,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7%,全区农村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新闻推荐
2019中考理化实验操作考试训练拉开序幕 记住这些要点 从容应对考试
见习记者汤伟尽管2019年中考理化实验操作考试具体时间还没有公布,但是按照往年来说,考试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了。在现今激烈的...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