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庄街道 村民变市民 村居变社区 昔日住在“水洼地” 今日搬进好小区
本报记者武旭王婷婷
本报通讯员朱雨桐
2010年,太白湖新区许庄街道新兴村整体拆迁,昔日“蛤蟆撒泡尿都能淹”的水洼地上,一座新城正破土而出。2014年搬入回迁社区“京杭佳苑c区”,常兴村2300多居民从“村民”变成了“市民”。2019年初春,徜徉在社区花园内,71岁的居民王福太看着眼前的春光,无限感慨的告诉记者,这是他一生中“沧海变桑田”的宏大叙事。一个村庄的变迁背后折射出的,是太白湖新区10年建设、新城崛起的壮丽篇章。
走进太白湖新区京杭佳苑小区c区,巨大的社区广场带着饱满的绿色撞入眼中,雕塑小品、休闲长廊、健身器材等设施一应俱全。徜徉其间,完全与商品小区无异。而在搬迁之前的常兴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人均不到一亩地,这家三分那家半亩的地块穿插无法进行机械作业,只能依靠人力耕种;由于地势低洼,成了附近有名的“水洼子”;村里还有不少土坯房,每逢阴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垃圾堆、大粪堆等“三大堆”在村里随处可见;道路没有硬化,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现在的社区环境跟以前村里的生活环境比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做饭有天然气、冬天有暖气,天天能洗热水澡。以前老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好日子,如今咱们的日子过得比当年的想象还要好、还要带劲。”现年71岁的王福太祖辈都是土里刨食的农民,从基本温饱到走向富裕,再到今天奔向“美好生活”的步伐,他的心中无限感慨:“住上楼房、当上城里人,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王福太告诉记者,子女早已成家立业,自己没啥心事,老伴有退休工资,回迁的房子除了自住还有一套出租,每月还有固定的租金收入。一大早起来吃点自己喜欢的早点,就踱步到社区服务中心,和老伙计们打球、下棋、看书;白天“充电”,晚上“健身”,王福太是社区健身舞蹈队的骨干,音乐响起,舞步流转之间他就成了人群中的“明星”。
“从村庄拆迁到居民回迁,社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一直在进行,几年下来,居民的整体素质有了飞跃,社区环境也越来越好。”常兴村妇联主任魏婵告诉记者,刚刚搬到社区之初,不少村民还保留着以往的生活习惯:楼道成了自留地,不少居民把家里的杂物堆积其中;垃圾果皮随手就扔,小区环境脏乱差;每到冬天,不少年龄较大的村民那就烧起了煤炉,整个小区烟尘滚滚……社区治理不能只“堵”,还要“疏”,要彻底转变一个累积多年的“坏习惯”,就要找到一个可以替代的“好方法。”在京杭佳苑小区c区,居民的电动车在车棚内整齐摆放,智能充电系统方便居民随时为电车充电。“以前居民都是把电车挪到楼道里充电,不但多电梯等公共设施有损坏,也存在很大的消防安全风险。”在针对电动车的治理中,常兴村村委发现居民之所以推车上楼,还是因为小区内缺乏便利的充电设施。因此,社区开始在楼下修建了带有车棚的公共充电桩。“一开始居民还不习惯,但是后来使用发现充电比家里还便宜,而且不用再费劲推上去,现在大家都在充电桩上充电,楼道停放电车的问题也解决了。”魏婵说道,经过数年不间断的宣传、劝说、治理,特别是“创城”以来的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后,“文明”在居民心里慢慢扎了根。
而在许庄街道文化站主任白书忠看来,近年来日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这项“软件”建设在小区“文明度”提升中功不可没,丰富的文化活动不仅是居民们放松休闲的途径,更是居民们扬起“精气神”、提升素质的利器。“去年,我们举办了街道广场舞大赛,更是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白书忠告诉记者,文化站改变过去“开门等人来”的工作方式,发动街道社区的文艺爱好者成立了“文艺宣传团”,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紧贴政策导向,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尊老爱幼等接地气的节目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演出队定期到各个社区展开巡回演出,还在市文化广场举办了专场演出。今年1月28号,演出队自编自演的节目《长征》更是入选“2019年全国中老年电视春节联欢晚会”,到北京参加了节目录制。
“门口是小学,楼下是医院,走两步就到菜市场,社区服务中心里打牌、下棋、健身,生活很方便,现在我的一帮老伙计们都说,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王福太笑呵呵地说道。
新闻推荐
日前,鲁南高铁曲菏段济宁北站正在进行软基工程施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预计5月底完工。济宁制梁厂于3月底建成使用,6月份将在...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