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牧场感悟大自然
本报记者鲍童摄影报道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外出游玩踏青的好时节。在距离济宁城区不远的南阳湖农场内,就有这么一处生态牧场,广阔的草场内,散养的奶牛悠闲的啃食着青草晒着太阳。而随着天气的逐渐转暖,这座牧场吸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游人,近距离的观察奶牛,了解和牛奶生产有关的事,俨然一片感受牧场生活、亲近大自然的体验基地。
“看,那边有一群奶牛,它们在草地上吃草的样子好可爱。”一群来自城区某小学的学生们兴奋的指着不远处的一群奶牛说道。家长王女士告诉记者:“孩子们没见过奶牛,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也少,能有这样一片原生态的牧场,让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真是太好了。”
与传统舍饲为主的方式不同,在这片名叫丙坤生态牧场里,采用散养放牧的方式,用约5亩地放养一头奶牛,让奶牛在草场里自由的奔跑。“为了让生产的牛奶更健康,牧场不仅按照欧洲模式标准,采用国际先进的草原放牧方式,甚至草场里的每一粒草种子都是从丹麦、荷兰进口来的。”丙坤生态牧场创始人张留医告诉记者。
而在这片生态牧场中,不仅有散养的奶牛供游人了解,还包括了多功能体验馆、游人开放区、参观通道、垂钓园等相关设施,并周期性开放牧场,游人可以在“牧场开放日”来观光,或参加主题活动。现如今,已经有数万名的旅游观光者来到牧场里摸摸小牛、做做手工、在广阔的草地中近距离的感受大自然。
“最开始,我想建立一个种植生态可循环利用的农场,种植不用化肥、养殖不用饲料、奶牛自由散养,牛奶零添加剂的产业链,摒弃一些在传统养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张留医告诉说。如今,奶类消费与日俱增,但是,奶业在我国仍是一个新兴产业,虽然有着快速发展,却也遇到种种问题。奶牛以圈养为主,奶牛生活环境恶劣;牛奶收集时间过长,不新鲜;牛奶采用超高温杀菌致绝大部分营养丢失;牛奶添加剂过量使用;养殖产生的排泄物不能有效利用,污染环境水源等问题。
一次偶然机会,张留医去往欧洲牧场考察,一下飞机他就被欧洲生产标准震撼到了。奶业发达国家大都有着更加合理放牧方式,以及养、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能让生产出的牛奶更新新鲜、更健康,也更加及时的送到消费者手中。张留医心里盘算着,希望能把欧洲模式和标准带回国内,在国内建立起一个可循环利用的生态牧场,让人人都喝上健康新鲜的牛奶。
有了想法,年近花甲的张留医就开始自己的创业路。经过十年的不断学习,直到2016年,张留医按照欧洲模式建立的生态牧场里一系列的农牧产品投入生产,他理想中的农场也初具规模。
奶业一头连着养殖业、一头连着加工业,一头连着奶农、一头连着消费者,既关系城乡居民身体健康,也关系广大奶农切身利益。而在张留医的生态牧场里,直接把牛奶加工厂建在了牧场里、草原中,实现了零距离加工牛奶,节约了传统收奶模式耽误的时间,保证牛奶更加新鲜。奶牛吃的燕麦、苜蓿、大豆、玉米以及草料都是自己农场里种植的,保证了草料的安全。而养殖奶牛生产的粪便、污水全部自然还田,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
“你看这每一瓶奶上都有一个小二维码“身份证”,其中包含生产的过程,保质期,储存方式,以及相关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扫二维码就能知道牛奶的所有信息。”张留医说,快乐的奶牛,才能产出健康的牛奶,而健康的牛奶才能养成强壮的少年,少年强则国强。“我要把大门敞开,让大家来参观,看看真正的牛场是什么样的。牧场里闻不到异样牲畜气味,倒有些淡淡的青草香,牛圈只是奶牛睡觉用的,牛只是吃草的,没有外买的饲料。牛奶的生产加工是公开透明360度可视化的。”张留医说。
有了生态农场的稳步成型的基础,张留医有盘算着想要把农场当成一个景区去建设。把牧场建成一个让人们感受牧场生活、亲近大自然的体验基地。孩子可以来到大草原里抚摸大奶牛,喂喂小奶牛,了解整个挤奶的过程,还可以做一些手工DIY,牛奶曲奇饼干、酸奶等,让孩子们可以有地方去接触大自然,更接地气。
张留医告诉记者,企业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把牧场、工厂向消费者开放,让消费者实地感受生产过程。大力发展“乳业+旅游”,消费者可在游玩中学到科学饮奶常识,以及喝奶的重要性,从而让更多的人喝上牛奶。
现在来到丙坤生态农场,闻不到臭味,粪便都可以自然还田,草很绿,水也很清,游客们的欢声笑语和悠闲的奶牛相映成趣。农场已经形成了一个从种植、放牧、饲养、加工、配送、自然教育、旅游观光七位一体的新型综合可循环农业景区。这个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圈,既环保又能发展经济。“把农场变成公园,把劳动变成活动,让更多的人都能喝上优质奶的同时,也让人们有可以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张留医说。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规范城区交通秩序,巩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成果,兖州交警大队按照全市统一部署,3月份开展了对非机动车、行人交通...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