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实品德课 走稳德育第一步
济宁市北门里中心小学杜娟
品德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具有反复性的教育,在学校,小学生没有任何方式可以免于从教师那里获得道德态度,道德信仰和施行行为习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始终是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强有力因素。因此,“上实品德课”,走好这一关键的第一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品德课程是根据《纲要》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的品德课程学科教师多为兼职,有的老师认为兼职教师上好、上实品德课程难度大,主要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备课,有时甚至利用将品德课的课时来讲练习、做题目、上自己带的主课。
小学生的品德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外部要求到内部需要的过程,是以一定的道德知识为基础,在反复训练中,使道德认识在不断内化中逐步发展形成的。这“一定的道德知识”来源于哪?只有品德课本、品德课堂能够给予学生系统的道德知识。品德课是按社会对小学生的品德要求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小学生自觉接受和认同品德课中的思想观点,自觉调整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向着符合社会需要的品德方向发展,达到个体品德与社会要求的统一。而我们的老师们第一步应该改变观念,从学生的成长需求考虑,重视品德学科的教学。
班主任工作可以说是事无巨细的,学生的大大小小事情都要管。经常见到低年级的班主任被学生围着“告状”,只要学生进了校门,发生的任何一件,哪怕是芝麻绿豆的事都是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可以说班主任工作包揽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琐事”,对于儿童来说是大事,对于班主任来说也是避免不了的“烦事”,解决问题的同时会占据了班主任的许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如何使班主任工作轻松有效,一直是许多老师探求的主题。
品德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就是选取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些内容和班主任工作在目标上有一致性,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品德课程把许多内容和班务工作紧紧地联系起来,许多班务工作在品德课程上可以完成。
比如低年级学生的道德认识有很强的具体性,易受情境暗示,他们的情感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易激发也容易消逝;他们的直接经验少、抽象思维能力差,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认识肤浅,辨别能力差,知识少,理解能力差,所以品德教材中1—2年级为10个德育目标,分别是热爱祖国、孝亲敬长、团结友爱、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好好学习、勤劳节俭、遵守公德、诚实守信、热爱生命。教材围绕不同德育目标选取典型故事组成内容体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典型的故事常设一些情境,让低年级学生在情境中得到品德暗示,从而引导他们正确的品德行为。例如教学《金色的秋天》主题时,语文教学和品德学科教学可以联合起来,综合开展活动,以“大课堂”的形式教学,如: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观察、收集资料,开展“谁不说我的家乡好”系列活动,可以展开小演讲会“我说家乡的秋天美”,“家乡的物产多又多”,还可以是写作文、利用画和说画的相结合的活动。
新课程提倡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品德课程教材提供的是一些范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用”教材,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班主任和学生接触得最多,最了解学生生活的实际。一些发生在学生和班级中的事件,是教学中的最好“活教材”,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进入课堂。这些事发生在自己班级中的身边的事情,是学生亲眼看到或亲身经历、体验过的,具有真实性和体验性,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内化品德构建。
相反,在生活中遇到和品德教材中类似的或相通的事件,也可以让学生回想品德课上的习得,引导学生去讨论,让已有的品德构建来帮助学生分析善恶美丑、是非黑白,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进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可以说德育的课堂和生活是相通的,息息相关的,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对于德育工作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得多,接触得细,对学生了解得深,品德课是德育的“支撑点”之一,通过组织恰当的活动,力争放大这个点的效应,增强德育的实效。班主任工作可以促进品德课程的教学,而品德教学更能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搭建桥梁、循出捷径,只要你坚持走好第一步——上实品德课。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3月27日讯(记者张彦彦)今天,中国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隋军带领考察组来济宁市,就侨资企业和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工作进...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