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新扶旧 人才筑基 城乡协同 “混动引擎”,加足马力推动全面发展
本报记者武旭王婷婷
本报通讯员尹丽娜
“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趋势下,经济产业应该如何发展?在济宁经开区,一场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答案:产业发展要不忘“引新扶旧”,筑牢人才基础、引进高新产业的同时,为现有企业注入技改“活水”、焕发新的生命。未来三年,经开区新的发展蓝图已经徐徐展开:“双招双引”筑牢人才基础,让“智力”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助燃剂;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让昔日“土窝子”变成人人羡慕的“聚宝盆”。
动能转换“引新扶旧”
新老企业共同发力“绿水青山”
引得增量、盘活存量,在“动能转换”的大趋势下,经开区牢牢把握企业这个新旧动能转换发力点,坚持“四新四化”方向,优化传统企业基本盘,培育新兴产业新优势。在经开区,一批10亿元以上产业大项目签约落地,重点在谈产业项目39个,总投资574亿元。以创新创造驱动传统产业凤凰涅磐。纳入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项目27个、总投资99.8亿元,已竣工14个,拟入省库项目3个。
经开区围绕十年时间打造形成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的奋斗目标,促进产业园区和特色基地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牢牢把握企业这个新旧动能转换发力点,坚持“四新四化”方向,优化传统企业基本盘,培育新兴产业新优势。扶持企业上规模,采取行业抓龙头、分级抓骨干办法,对机械制造、钢材加工、光伏电子、节能环保等优势领域,“一企一策”制定扶持措施。加快六大产业园区和三大特色基地标准化厂房建设,为新兴产业项目搭台筑巢,争取利用三年时间打造形成先进制造业百亿级产业集群。扶持企业创新研发,瞄准科技前沿更新科研装备,集聚行业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扶持企业抓技改,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5 亿元,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突破 50个,其中年度竣工项目不低于15个。扶持企业创品牌,积极引进发展品牌建设中介服务企业,推动企业从一般品牌、代工贴牌向高层次的自创品牌、争创名牌转变。推动企业与国家和省重大项目主动对接抢占重点项目建设市场。
“人才建设”筑石夯基
“双招双引”引领发展正循环
高新技术产业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唱好“新动能”这本大戏,就要搭好“人才建设”这块戏台。经开区“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从政策、资金、生活等多方面入手,解决引进人才后顾之忧,让他们留得放心、干得舒心,以人才智力夯实产兴城旺基石。过去一年,全区引入3个高层次双创团队和40余名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成立了环保新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孵化9个创新型企业,创建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产学研平台10个。形成了“人才带来项目,项目吸引人才”的良性循环。
未来三年,经开区将以大项目落地年为抓手,坚持双招双引“天字号”地位不动摇,再掀“双招双引”新热潮。今年确保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6个,力争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1个。以现有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创新团队为依托,抓好科技孵化器、双创载体建设,加快建设4万平方米的博士港和12万平米中关村京港澳双创中心济宁基地,引进中关村软件园、生命科学园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通过基金公司引进项目。与国内知名高校结成“一对一”合作关系,设立济宁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依托科研机构加快项目人才引进和成果转化。对重要产业集群,委托国内外专业组织机构代理招商。加强招商专员队伍建设,保持“双招双引”的激情活力。
开展重大项目落地攻坚,加强可视化督导平台和挂图作战督导平台“两个平台”建设。对所有项目实行工程化管理,全过程记录项目建设情况。全面构建大督查工作体系,独立开展项目督查活动,压紧压实重大项目的包保推进责任,确保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更多的产业大项目开花结果。努力提高经济外向度,支持骨干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出口份额,确保完成全年到位外资1500万美元的硬任务。
城乡协同发展
“土窝子”蜕变成“聚宝盆”
走进今天的经开区,处处是火热的建设景象:村民变城市民,以往的棚户区换成了今天的新楼房,2000 余户群众将喜迁新居;“美丽乡村”让以前“土窝子”变成人人羡慕的“聚宝盆”, 美丽乡村覆盖率高出全市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小班额”让教育质量提上新台阶,中考成绩综合评估取得全市第三的好成绩; 累计发放低保金700余万元, 困难人口收入稳定增长,发展路上不让一名群众掉队……一个科教文卫全面发展的西部新城正在拔地而起。
今后三年,经开区将严格按照园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城市开发进程。今年将启动实施中关村京港澳双创中心、综合医院等 16 个公共配套设施项目,确保年底完成 2000 套以上回迁上房任务。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完成13 条区间道路等路网建设,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打造更加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全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垃圾治理、厕所粪污治理、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年内完成日处理能力 150吨以上的垃圾中转站建设,改厕覆盖率达到 100%,利用三年时间确保沿河村庄污水处理百分百。全面实施“绿满乡村”三年行动,确保到2020 年全区30 个村庄达到森林乡村重点村绿化标准。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今年起启动“一村一业”建设活动,激活集体经济一池春水,三年内全部消除产业空白村。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 人,重点培育 2至3 个特色优势产业,到 2020 年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达到 2 家以上,建成 2 处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完成“三品一标”认证10 个以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
外贸进出口增长10%,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二零一九发展目标
新闻推荐
济宁市民户外畅享春光,广场、公园周边风筝热销 忙趁东风放纸鸢,安全也要记心间
见习记者刘菲三四月份,春回大地,气温回暖,正是踏青放风筝的好时候。记者来到城区各公园、广场,随处可见结伴放风筝的市民,销售...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