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城市温度”:有你们真好
本报记者 武旭
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我的2018民生新闻报道,我想应该是“城市温度”。这两年的“好人好事”特别多,尤其是今年,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蓝天救援协会的志愿者们。做为济宁市第一支专业的民间救援力量,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各个突发事件现场,向需要帮助的市民伸出援手。他们是街上的个体户、是小区的物业人员、是饭店的厨师,是你我身边的每一个看似普通的人。
8月19日特大暴雨,一早醒来城区积水较重,我立刻与蓝天救援协会会长闫伟取得联系,得知他们早就赶到城区多个积水点展开救援。蹚着数十公分的积水来到火炬路与红星路交叉路口时,他们已经从积水中推出十几辆熄火汽车、背出两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一上午大雨未停,他们始终坚守在街头,直到中午雨势渐小,救援队员们才来得及扒拉两口饭。这样的救援故事他们不知道做了多少,我从心底敬佩和感激他们。敬佩的是他们在消费主义盛行的风潮下,依然不图名利,真心以帮助他人为乐;感激的是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并为自己的渺小感到自责。
前不久,家住任城区的张大娘来到报社,点名要求“表扬”自己的救命恩人——谢俊峰夫妇。仔细询问才知道,张大娘去年腊月在菜市场买菜时不慎摔倒,谢俊峰路过时不但把张大娘扶起来,还给张大娘买好菜送到了家里。从此,张大娘就和善良的夫妻俩结下了缘分。面对记者,谢俊峰却对自己做的这件好事显得很不好意思。“这没啥,我以前是村里的干部,又是共产党员,看见别人有困难咋能不帮呢,这都是小事不值得宣传。”面对镜头,谢俊峰始终有些沉默,在他心里,“善良”已经类似于本性,他觉得很正常。
扶起摔倒老人的善良夫妻、拾金不昧的无名市民、收留外地走失妇女和幼童的热心村民……我们身边的这些普通人,在别人需要时散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正是有了这些平凡中的伟大,我们的城市才更有温度。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盖鸣霆通讯员段文刘健昨日,记者从市交警支队获悉,今年全市共发生一般程序道路交通事故727起,与2017年同期相比下降5...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