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村里的穷支书刘运库: 22年兑现承诺,让穷村子变身富裕村
本报记者 刘锐
刘运库自1976年担任兖州市王因镇沙河村党支部书记,1998年病逝在岗位上。1997年7月,刘运库被中共山东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8年6月22日,中共山东省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刘运库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1969年,高中毕业的刘运库回到兖州区王因镇沙河村,面对沙河村贫穷落后的现状,他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1976年他被选为沙河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2年。
任职期间,刘运库带领村民先后办起了油房、面粉加工、维修等十余个项目,使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他带领村民平整土地、治沙改碱、深打机井、挖沟修渠,使昔日的盐碱窝、沙漏地得到了根治,村子粮食产量逐年提高,解决了村民们的吃饭问题。群众生活得到改善,更加坚定了他带领群众发展工副业的信心。八十年代初,刘运库扶持村民刘承志办起了第一家油罐厂,带动沙河村金属罐加工业的兴起。随后,他与村干部一起为村民跑钱、跑地、提供贷款担保,并在村内安装了5台变压器,为村民办厂提供了有力保障。至八十年代末,沙河村的油罐专业户已发展到130余家,从业人员600余人。其中,刘运库亲手扶持培养的就有六七十户,每年为村里带来1000多万元的收入。一部分村民富裕起来后,刘运库又积极牵线搭桥帮助近百户贫困村民脱贫走上小康路。1997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38亿元,人均纯收入3286元。沙河村由过去的贫困村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油罐加工厂产品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没有刘运库,就没有油灌产业的兴起。没有刘运库,沙河村就不会有这样高的经济收入。”提起刘运库,村民的话语中满含着感激之情。虽然村子富了,刘运库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为村里外出办事常常挤公共汽车,自带干粮和开水,无怨无悔地为村民操劳,被称为“亿元村里的清廉支书”。不幸的是,刘运库因积劳成疾于1998年病逝在岗位上。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念念不忘的仍是沙河村的父老乡亲。按他的遗愿,家人将2500元捐给了村里的孤儿,并拿出1500元为村小学预交了5年电费。
新闻推荐
政社企联动合作,累计惠民16.88万人次 慈善超市晒出“成绩单”,这些特色很温暖
本报记者苏茜茜通讯员路笃书12月17日上午,市慈善总会召开慈善超市网络建设工作会议。截至目前,济宁市城区已先后有39家生活...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