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镜头中的家乡40年沧桑巨变
李庆平
年轻的朋友们
今天来相会
荡起小船儿
暖风轻轻吹
花儿香,鸟儿鸣
春光惹人醉
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
啊,亲爱的朋友们
美好的春光属于谁
属于我,属于你
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这首盛行于八十年代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旋律优美,激情澎湃,昂扬向上,既抒发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冲破籓篱,思想解放的愉悦心情,同时勾勒出一幅今后中国改革发展的波澜壮阔的画卷,整整影响几代中国人。我是改革开放的经历者、见证者、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就是唱着这首歌,沐浴着党的改革开放春风,一边以笔作武器,深入火热的改革开放实践,总结提炼优秀素材,向新华社、《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和《济宁日报》等各级媒体、杂志推送出一大批优秀文章,一边采用自拍合拍等方式,用镜头记录家乡发展的历史,让历史长河里的每一朵浪花都定格在特定的记忆里。
七十年代:土坯草房粮布票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还普遍住着土坯草房,吃饭还要粮票,买衣服要布票,家庭条件好点的才能盖起瓦房,年轻人照张结婚像要跑十几里到济宁城里。1978年秋天的一个周末,正在上中学的我回家休息,三哥介绍一位照相师傅到我们村来照相,一时成为我们村的特大新闻。当时师傅说,他是头一次下乡,照一张四寸的黑白照仅收5毛钱。乡亲们热情很高,都想找个自己满意的背景留个纪念,但由于当时大伙都是篱笆院土坯草房,最值得纪念的就是屋门前和坑边的大柳树下。好多乡亲的衣服上还打着补丁,大娘婶子头上挽着发髻,姑娘小媳妇留着齐耳短发,小姑娘翘着羊角辫,留着明显的时代痕迹。
照相师傅再三劝说让我照张像,我不好意思麻烦人家,后来就把照相的地点选在了村东的蓼沟河畔。河堤上有浓密的槐树林,地上有生产队种植的苜蓿草,河边还有茂盛的芦苇,我认为这是当时家乡最美的风景。随着照相机的“咔嚓”声,我16岁的青涩形象就定格在那片蓼沟河畔的芦苇丛边。
八十年代:土地联产搞承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我的家乡直到1982年才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实行大包干,原来由集体统一管理的土地、车辆、牲畜、机械、农具全部分到各家各户,打破原来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80年代中期,家乡接连两年遭遇百年不遇的冰雹灾害,特别是1985年6月3日那天下午一点多钟,狂风暴雨裹挟着核桃大小的冰雹无情袭来。家乡4万多亩即将成熟的待割小麦,1万多亩瓜果蔬菜遭受重创。天灾无情人有情,县乡及时调拨大批化肥、种子,派出工作队指导群众抗灾自救,帮助绝产地块及时改茬种植其他农作物。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灾救灾、抗灾自救工作在我的家乡全面展开。
当时已年过半百的济宁日报资深摄影记者刘树启老师闻听消息,骑着自行车,肩挎摄影包来找我,要求到一线采访。大雨刚过,道路泥泞,庄稼和树木、电线杆被砸的、刮的东倒西歪,漫坡遍野都是抗灾自救,恢复生产的场景。我们俩一路脚踏泥泞,手中的相机拍个不停,一幅幅感天动地的战斗场面被永远定格在了1985年6月4日那天。
第二天, 我们以“灾害无情人有情”作为标题,在《大众日报》、《济宁日报》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这场可歌可泣的抗灾救灾故事。
九十年代:异军突起数乡企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春天的故事》唱响祖国大江南北,人们不再谈论姓“资”还是姓“社”的话题,作为中国经济有益补充的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家乡的众多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骨干乡镇企业菱花味精集团成为国内同行业最大的乡镇企业集团。“菱花”牌味精先后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并被指定为“人民大会堂专用味精”。
作为乡镇企业发展壮大的见证者,我有幸参与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社会大发展中,用手中的笔、镜头聚焦企业发展进程,采写出一篇篇企业经营管理、技术进步的新闻通稿和纪实文学,用镜头记录下了企业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精彩的瞬间,陆续在国内外多家媒体、文学刊物发表,并多次随企业进京,参加新闻发布会。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行使香港主权,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前竖立“中国政府恢复行使香港主权倒计时牌”。新华社和菱花集团共同赞助了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我荣幸地出席活动,并用手中的相机、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新时代:城乡处处新面貌
2000年8月,我的家乡柳行镇成建制划入济宁国家级高新区,从而拉开了济宁市城区东扩的大幕。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一条条城市大动脉从东到西联通到家乡,山推、如意、小松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入驻。一所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在高新区落地生根。昔日家乡村东的臭水沟经过改造已成为4A级蓼河湿地公园景区。圣都国际会议中心、科技馆、图书馆和体育馆依水而建,与具有江南水乡风韵的吟龙湾步行街隔水相望,相映成趣;每年一度的蓼河郁金香花展、菊花展、蓼河国际马拉松赛和蓼河国际啤酒节等节会成为聚拢人气、助推高新区发展的一张张靓丽名片。蓼河公园白天成为人们工作、科研、读书、健身的好去处,夜晚则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消费的东方不夜城。
每年春秋天和其他重要节点,我都邀请济宁日报资深摄影师李晖老师和省市其他摄影艺术家到我的家乡采风,从风光秀丽的蓼河畔,到风景旖旎的洸府河之滨;从欣欣向荣的农村田园到高楼鳞次栉比的新建城市社区;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再到新建的工厂企业车间,如画的风景勤劳的人们尽收眼底,尽显家乡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张吉良赵华富创城,关键在实干,实干,关键在作风。今年以来,济宁太白湖新区各级党员干部持续保持“干字当头”的态...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