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家园归属感 幸福摸得着
■本报记者唐修岳
新一轮创城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理念,促进一系列惠民实事落地见效,推动城市面貌优化、城市功能完善、市民文明度和参与度提升,争取要让老百姓获得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暖人心的实惠。
“啥是归属感?就是咱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在任城区古槐街道关帝庙社区,年近80岁的邵桂荣告诉记者,多年前,他们居住的楼周遭都是土路,也没分类垃圾箱,更不用说什么便民设施了。一入冬,家家户户都烧煤炉,成堆的煤砖随意放在楼梯上,一阵风吹过,煤灰就肆意飘散。后来,经过棚改家里煤气、天然气都入了户,小区路面也逐步硬化,划了停车位,添置了休闲长椅、分类垃圾箱。
市民归属感增强的例子不仅仅发生在家中,更体现在城市日益丰富的社会化服务上。近日,任城区古槐街道西门社区在朝阳助老服务中心举办了集体生日聚会文艺演出,助老中心餐厅为每位寿星提供了一碗盛满爱心的长寿面,为几十位当月过生日的寿星祝贺寿辰。据介绍,现在服务中心的集体生日会已成为常态活动,在日常的照料和常规文娱活动之余,让老人们深切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增强了他们对家园的归属感。会员陈大娘表示,退休后生活节奏发生了巨大改变,让她感觉自己“闲了”。听老姊妹推荐,她来到了助老服务中心,在这里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退休生活,健康讲座、唱歌跳舞、棋牌麻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她的晚年生活立马充实而又快乐起来。
在创城过程中,我市还积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创建的核心主题,融入到市民群众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如今,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学校,深入而广泛的宣传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沁入人们的心田,丰富了城市的文明内涵,促进了市民群众归属感的持续提升。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万德龙通讯员蒋琰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政协书画联谊会联合主办的“讴歌...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